2021年以来,桂林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021年以来,桂林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全面加强监管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2021年以来,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现在出来吃饭的市民越来越多了,周末或者节假日和家人出来游玩,吃饭经常要排队。”3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市民蒋女士和家人到华润万象城下馆子,望着餐厅几乎坐满的客人感慨地说。
如今,随着疫情管控的优化调整,大街小巷各类餐馆生意的爆火,反映了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更加放心。记者了解到,2021年以来,我市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城区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发放率明显提高,市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也更有保障。
“近年来,我们全面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努力让市民群众享受卫生健康安全的食品。”桂林市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桂林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我市全覆盖开展了“守查保”(即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针对监督检查、抽检监测、案件查办、投诉举报、媒体曝光等反映出的问题线索,全市积极部署整治处置,强化开展蔬菜干制品、水产品专项整治。2022年,全市抽检蔬菜干制品164批次、水产品100批次,其中蔬菜干制品5批次不合格,并完成处置;检查各类食品销售者23341户次,检查覆盖率100%,排查发现存在风险问题1771家次,整改查处处置率100%。
在加强监管中,我市强化“全环节”监控。通过落实“五查”工作机制,即督促企业自查、严格日常巡查、强化质量自查、做好专项检查、组织随机抽查,努力做到不留卫生安全隐患。包括:全面推进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管理及建立安全信用档案分类监管制度,在开展日常巡查、监督检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基础上,对风险高、信用等级低的食品生产企业,每年巡查不低于3次;加强对粮食、畜禽等肉类食品、蔬菜、水产品、酒类、食盐及节日和时令食品的生产经营监管,组织开展火锅底料、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治理、学校和校园周边综合治理、非法添加、网络订餐等多个专项整治;推进市场销售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检监测系统建设,依托自治区食品监管数据库, 普及应用移动执法终端,并加强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应用,为科学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建立辖区监管相对人的许可审批、监督抽检、稽查执法、日常检查结果等电子档案;全面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准入,开展规范小餐饮、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以及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重点监督完善食品采购查验记录、索证索票、食品留样等制度落实情况。
小餐饮、小食品等行业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为此,我市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对各经营户存在问题实施一店一策,对照整改清单逐项整改。同时,通过示范引领促进行业提升,引导大型餐饮企业引入“4D管理”“五常法”环境管理等模式;探索打造食品安全示范点、示范街,推动小餐饮店、小食品经营店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并推行“明厨亮灶”工程、“色标管理”,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针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坚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0-2022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3819件,移送公安案件35件。同时,探索建立了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工作机制、情报和案件信息互通共享机制、联席会议机制、联络员机制,有力打击食品药品领域刑事犯罪,守护市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桂林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