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红唇》击痛了心,从此不再言伤悲
#可以推荐一首你最近单曲循环的歌吗#表达失恋之后的伤悲之情,有很多著名的歌曲。
最近听了汪峰的《红唇》,最直接的感受是:心真的被击痛了。
除了旋律的优美之外,最主要的是歌词写得太“挠心”。
我相信,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绝写不出如此深刻、如此透彻、如此刻骨的情感宣泄。
“你把思恋涂成一抹红,
我已跌进胭脂色的梦。
情有多浓心就有多痛,
最怕这样突然的重逢。
风把回忆摇落一地红,
我已不再为谁而心痛。
春花秋雨都藏在心中,
那是一生不能说的痛。
就像秋夜里最后的红枫,
你用唇印把往事尘封。
红唇微启泪光闪动,
忘了这场短暂的相逢。
就像记忆里最后的红枫,
层层叠叠染红了天空。
红尘相送胭脂消融,
我们从此山水不相逢。”
第一,表现形式上是一首极为完美的现代诗,每段的句数、字数整齐,全部押“ong"韵,无论唱还是朗读,均朗朗上口。
第二,把文学的抽象与生活的具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红唇“,既是文学的高度抽象,又是可感可知可见的具象。我们可以把”红唇“看作最思念、最难忘、最不舍的主观概念,又可以看作具体的情人的红唇。
第三,遣词着字极为深刻、生动、准确,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如,“你把思念涂成一抹红”,“思念”是主观的抽象情感,“红”是具体的物象,作者用一个“涂”字将二者融为了一体。
“风把回忆摇落一地红”,“风”是自然物象,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回忆”是人的主观情感活动,作者用一个“摇”字,把“风”拟人化了,把枫叶落满地的自然景观,注入了生动的人的主观情感。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传统散文手法,在此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
像这样的手法,几乎充满了整首歌词。
文学性与流行性的完美结合,是这首歌曲的最主要特点,从而大大提升了歌曲的文化品位。
所谓“曲高和寡”的矛盾,在这首歌曲里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
既高级,又通俗;既优美,又容易传唱流行,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创作境界。
怎样提升流行歌曲的文学性?这首歌曲堪称范本。
一曲《红唇》击痛了心,从此不再言伤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