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践发展的现实困境有 ...
文|章鱼哥
沟通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式,是教师与大学生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也是高校教育者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将阻碍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传递与信息交流,影响教育工作的开展。
受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模式下仍出现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目标偏离价值本真诉求、话语失衡干扰信息传递等。
一、目标偏离价值本真诉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彰显在于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追求价值统一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出现了强调社会功能而忽视个体发展,注重知识灌输而淡化情感培养、注重现实物质而忽略精神追求的问题。
导致目标偏离价值本真诉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效。
强调社会功能而忽视个体发展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出现了只追求社会功能而忽视个体发展,过度追求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大学生情感诉求的问题,不利于大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
一方面,注重社会价值而轻视个体心理健康。高校往往重视学生学习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人际的交流。
大学生沟通方法和沟通渠道受限,往往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过度焦虑,过度紧张,害怕人际交往等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还将阻碍问题的解决。
良好的身心健康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心理上的平衡和心理上的交流的重要要素。
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塑造能够在大学校园中营造阳光向上的青春形象,是促进青年学子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
另一方面,注重知识输入而忽略个体发展。仅着眼于社会价值往往会影响个体的发展。
而在追求社会价值时,高校往往因为片面追求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个体的发展。
片面追求社会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个体的发展,使大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缺乏参与性与实践性,就算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机会或勇气提出来。
被动式的地位是阻碍大学生创造性与积极性的重要根源,这种重社会功能和知识灌输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真相违背,是导致教育失败的错误根源。
注重知识灌输而淡化情感培养
传统的教育主要围绕于文本内容进行理论讲解,而书本上未涉及到的情感、价值意义却常常被忽略,而情感意义又是知识的灵魂。
若只进行理论讲解而未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寓意则会让受教育者处于“似懂非懂”的泥潭中。
在高校中,注重知识灌输而淡化情感培养主要体现在部分大学生智力与德行不匹配,屡现“高分低能”现象以及在就业时“眼高手低”等等。
高校教育者在讲授过程中淡化了情感的培养,这种注重知识灌输而淡化情感培养的教育严重违背教育的目标要求。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注重思想心灵的教育,如果仅从书面文本内容进行讲解容易造成知识的单向传输。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人进行的教育。高校教育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和大学生当下现实情感需要相联系,教育目的也应该以情感碰撞、交流为主。
为此,要注重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打破“唯理智教育倾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合理的氛围中畅所欲言。
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学生对自我、环境氛围的高度认识,并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其三,良好的沟通教育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维护。
高校教师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这种心理沟通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疏导,二是心理暗示。
心理疏导实际上是采取心理学上的沟通形式,通过专门的心理教师与大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以平复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心理暗示是通过积极的信息符号来提供精神动力,以提高大学生挫折耐受能力,增强其自我认识,提高自信心。
因此,高校教育者应当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提高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优化理论知识教学结构。
二、话语失衡干扰沟通信息传递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话语在高校教育中至关重要,话语优化是提升沟通实效的重要举措。
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存在话语失衡的现实问题。
命令指示导致信息受阻
根据心理学分析,命令指示能够让人觉得恐惧和顺从,但是以命令式的祈使句语言往往对受教育者而言仅是一种告知,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让人真心认同。
部分高校教师热衷于命令指示来传导价值体系,这实际上表现为话语上的霸权,受这种压力的影响下,大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状态。
其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受到忽视,则大学生容易丧失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影响沟通信息的输入与输出。
其一,命令指示是一种强制性指令,教师在传达中能够暴露出一种强制性,即使学生接受了信息,也是被动地接受,而无法在内心真正的领会与服从。
这种强制性与权威性的教育工作使得教师和大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灌输与接受的关系,难以疏通信息传递渠道,导致信息受阻。
其二,命令指示属于直接的告知与劝告,缺少情感渲染,没有采用逻辑推导,仅仅以一种绝对化的观念加以告知。
这种生硬的指示不能让大学生从内心接受,实际上是一种“无效”的告知。
命令指示只有经过了一个推导加工过程,将生硬的条文给大学生进行解读,才能变得“柔软”。
高校教师应当用合乎沟通规律、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来传达沟通内容。
其三,命令指示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主体性地位和利益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对于教师所传递的信息缺乏热情与积极性。
即便教师已经向学生传达了内容,学生也会因为这种命令指示式的方式感到抗拒与抵触,就算是客观原因必须下达的指令。
用这种命令式口吻去建议他人,也难以使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信息所传导的价值意义,从而导致信息传递受阻,影响沟通实效。
沟通主体话语出现障碍
话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举足轻重。
然而,高校话语失衡影响沟通双方话语作用的运用,阻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高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话语出现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高校教师话语与大学生话语的失衡。
高校教育者习惯以严师的身份向教育者传导价值理念,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高校教师习惯以权威地位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也习惯以被动接受的态势面对教师,这种不对等的授受关系容易形成灌输与接受的状态,造成高校教师话语与大学生话语的失衡。
高校教师如若一直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学生,将导致大学生无法真实表达内心的诉求,由此就容易形成单向化的沟通关系。
因此,高校教师要体察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受教育者的情感诉求和思维习惯选用合适的话语表达形式,实现与受教育者话语同构。
其二,学科话语与现实实际失衡。
在沟通过程中,教育者如果照本宣科,或者按照自己事先已经设定好的想法和受教育者进行说教式的灌输。
而忽略了对学科话语的科学解读,这种谈话过程就会显得生硬刻板或是教条,从而无法将沟通内容运用到现实实际,造成学科话语与现实实际失衡。
其三,高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认知的偏差导致理解失衡。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看法不同,且由于知识结构水平的差异,导致认知水平社会责任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也会出现偏差。
这种偏差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新的条件下,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话语体系。
高校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推动者、培育者,应当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
为此,二者应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尊重,彼此间实现关系的最优化,以平等为相处前提,通过理解维系情感,用欣赏的眼光接纳彼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