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嫁衣六代承传番禺绣娘展示各时期广州婚嫁刺绣特点
在番禺绣娘陈美玲家中,珍藏着一个特别的“传家宝”:从1868年的八吉帷帐绣品到1970年的鸾凤和鸣图案睡衣现代绣品,跨越一个多世纪共五件嫁妆嫁衣绣品。这些嫁衣既是不同时期广州婚嫁刺绣嫁衣特色的记录,更是陈美玲家族刺绣工艺传承的见证。多年来,陈美玲不间断收徒,只要热爱学习广绣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手把手悉心教导。▲广绣
1
缘起一个绣花枕头
陈美玲与广绣的缘分,还要从一个绣花枕头说起。“小时候我因为怕黑而哭闹,家人拿来一个广绣花鸟绣枕哄我。没想到它竟然能伴我安然入睡。”更让陈美玲没想到的是,广绣还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陈美玲6岁时就跟妈妈学习穿针引线。当时,外婆家在小谷围南亭村,是传统广绣名村,陈美玲就跑到外婆家学刺绣。从基本针法练起,慢慢掌握了刺绣基本技巧。9岁就能绣出一片片竹叶。
1978年,陈美玲考进了番禺市桥粤绣厂,在刺绣组工作。跟随众多刺绣大师学习,她很快掌握了扭针、续插针、辅助针、编针、绕绣、变体绣、虾壳脚、留水路等20多种针法,绣出的图案也活灵活现起来。
1984年,陈美玲进入番禺市桥工艺厂,专攻广绣的颜色搭配与运用,绣出了多张惟妙惟肖的花鸟虫水果图。1990年,陈美玲进入番禺南村南兴刺绣厂工作,掌握了广绣“平、齐、细、密、均、光、和、顺”的艺术特点。
2000年,陈美玲与番禺区广绣区级代表传承人黄洁明一起研习广绣针法的传统与创新。2017年至今,陈美玲在穗诚广绣艺术工作室,为多间中小学开设广绣学习班。
人生像一幅刺绣,一针一线,踏实向前,才有所获。经过40多年学习与钻研,擅长绣花鸟的陈美玲,绣技日臻成熟,形成鲜明个人风格,成为番禺区小有名气的绣娘。去年,陈美玲获得广州市优秀工艺美术师称号。
▲清光绪二十二年绣品(1896年)
2
珍藏绣品难保存,唯盼博物馆收藏
“母亲珍藏的这五件嫁衣很少拿出来给外人看。直到前几年,我们说要看看传统嫁衣刺绣针法,老人家才舍得拿出来。”陈美玲说,这五件嫁衣被母亲视若珍宝,装在一个皮箱子里。
过去,一套嫁妆绣品包括帷帐、裙褂嫁衣、丝绸被面、睡衣等部件,父母作为嫁妆赠予出嫁女子。但陈美玲家族珍藏的每一代嫁妆都只剩下部分绣品,其他部分则已经损坏了。“原来每一代嫁妆嫁衣都保存了完整一套,但时间太久,保存过程中经历风化老化,拿出来手一碰就碎了。”
“这些嫁妆绣品都是丝绸制作的,易老化、易风化,很难保存。光、热、氧化和水都能对丝织品产生不同程度的老化作用。如出汗的手去触摸这些老嫁衣,也可能会造成看不见的损伤。”陈美玲说,随着时间越来越久,流传下来的五代嫁妆嫁衣绣品也已出现老化、褪色现象。
“我先拿布把它们包好,再放进箱子里,但每次一见光,有些地方就会化掉,现在我也不敢随便拿出来了。”陈美玲告诉记者,如果有博物馆可以收藏这五代嫁妆嫁衣就好了,一来是可以让嫁衣更好地保存,二来也可以让传统手艺为更多人所知。
▲清同治七年绣品(1868年)
3
工序:一线分36丝 一对蜻蜓绣一天
在陈美玲的工作室,摆放着大小绣架、正在刺绣的作品、已装裱好的绣品。陈美玲随手拿起一幅《金鱼戏莲》的绣品,指着荷花上方飞舞的两只手指大小的蜻蜓说:“这样一对小蜻蜓就要绣整整一天时间,整幅作品则花费半个月。”
陈美玲说,绣一只蜻蜓最难的是绣翅膀。轻薄,是蜻蜓翅膀的最大特点,翅膀上网状细脉还有种精致的美感,要表现薄若透明的蜻蜓翅膀,最重要的是开线。“这样一条细细的蚕丝线,先要分出两股,每股再慢慢分出16丝到18丝,蜻蜓翅膀就是用其中一丝蚕丝线绣出的。”陈美玲说,只有细若飘丝的蚕丝才能绣出翅膀的轻盈,表现翅膀的纹路美感。
说完绣蜻蜓,陈美玲又讲起自己的巨幅获奖作品《孔雀》。“这件高1.5米宽1米的广绣作品,有一大一小两只孔雀,花费了将近2年时间才绣完。”陈美玲说,孔雀用了100多种颜色的蚕丝线,花费了亿万针。最难的地方是孔雀的身体与眼睛,“身体要起鳞片,眼睛外边先用扭针做了3层,再做眼睛,最后用白色线做一点,这样才能体现孔雀的动态和眼神。”
▲用最细的丝线绣出的蜻蜓
4
传承:老外慕名来 女娃拜师学广绣
作为刺绣家族第六代传人,陈美玲需要考虑如何将家族广绣技艺传承下去。多年来,陈美玲不断收徒,只要热爱广绣,不论年龄大小,都手把手悉心教导。早在20世纪80年代,她就带领同村妇女学习广绣。“还有不少来自俄罗斯、美国等的外国人慕名来学艺。”
在陈美玲家中,大徒弟汤敏婷说:“我是师傅儿子的同学,大约10年前,我在师傅家玩,被墙上挂着的一幅《花开富贵》画吸引住了,还以为是一幅国画作品。同学告诉我这是一幅刺绣作品,我很惊讶,想了解这个刺绣‘画法’。”汤敏婷说,这是她第一次知道广绣还能“绣”出如此逼真的牡丹,她当即拜陈美玲为师。
潜心学习10年后,汤敏婷已成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绣娘了,尤擅长绣花与树。有时师傅忙不过来,她就上阵帮忙,她还会代替师傅到学校里向学生们传授广绣技艺。
近年来,陈美玲还收了不少小徒弟。市桥沙头村的王紫瑶,今年11岁,跟随陈美玲已学艺5年,已能够独立绣荔枝了。来自化龙镇眉山村的11岁女孩苏楚玥每逢周末也会来陈美玲家学广绣。
▲陈美玲在教小徒弟刺绣
5
有段古:番禺家家有绣架 户户有绣女
清代,广州府番禺县一带,为著名的广绣之乡。原属新造镇的小谷围北亭村与现在的南村、钟村、市桥、石壁一带都是番禺地区广绣艺术主要分布地。北亭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著名的北亭刺绣社所在地,彼时家家有绣架,户户有绣女。
广绣的风格、针法等技艺特色,在珠三角各地大体相同,只因地区不同而稍有差异。番禺刺绣多以传统题材为主,大致分有日用品和欣赏品两种,用料以绒绣为主,“水路”技法独特,主要技法有“钉、垫、贴、拼、缀”五种,针法主要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等七大类三十余种。
▲1945年绣品
番禺广绣,传承茂盛。南村镇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少芳,她在吸取传统广绣优秀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众多现代绘画艺术元素,成功创造了“陈氏广绣”独特的“丝线色彩构成法”;北亭村在20世纪60、70年代已作为当时广绣工艺品加工的主要花社之地,参与刺绣高达200多户,如今,北亭传统刺绣工艺传承人梁秀玲设立了一支以其为首、技艺精湛的绣娘团队,开创了独具一格的“南粤广绣”。
6
传家宝:跨越一个多世纪,五代嫁衣传至今
在绣娘陈美玲背后,站着一个刺绣家族跨越一个多世纪的传承。“感谢遇到广绣,这里既有一种来自骨子里的挚爱,更有一种传承责任。”据了解,清代,广州府番禺县一带为著名的广绣之乡,彼时家家有绣架,户户有绣女,陈美玲家族也是一户刺绣人家。
近日,在陈美玲家中,她小心翼翼地从里屋捧出两个包裹严实的布包袱,慢慢解开,里面是用旧报纸层层包裹着的一件件嫁妆嫁衣绣品。
这些嫁妆嫁衣对于陈美玲来说意义非凡,“第一件为外太太太婆亲自刺绣的清同治七年的绣品,是家族留存下来的最早一件广绣绣品;第二件为外太太婆的绣品;第三件是外太婆的绣品;第四件是外婆与我母亲的共做嫁妆;第五件是母亲做给我的绣品。”她说,这些绣品横跨一个多世纪,凝结了家族五代人的心血与技艺,五代嫁衣既是不同时期广州婚嫁刺绣嫁衣特色的记录,更是家族刺绣工艺传承的见证。
▲陈美玲展示手工制作的丝线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黎启
文中图片版权归属来源作者,转载请注明来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