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焦】工信部信软司李颖: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
国家对推动产业数字化、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准确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一)两化融合程度日益深化,产业数字化基础不断夯实
基于12余万家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数据的研究分析表明,过去五年,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年均增速保持在3%左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18年9月,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7.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8.4%,集成提升以上的企业比例达到19.3%。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后,成立了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出台3项国家标准,成功立项3项国际标准,推动两化融合标准走向国际舞台。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兴起,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作用明显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国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区域平台超过50家,钢铁、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涌现出一批融合应用创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日益彰显。
(三)企业规模效益不断取得突破,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018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软件业务收入合计10587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7家。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合计2320亿元,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助力我国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壮大。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27.2万亿元,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
(四)跨界融合发展环境持续完善,产融结合取得突破
总体看来,我国企业数字化的基础仍较为薄弱,数字化的产业体系有待完善,支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数字化设备、核心工业软件、重要工业控制系统等存在短板,融合发展环境还不能满足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仍需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标准化建设、健全质量保障基础、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提升第三方服务供给质量,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做深做实
(一)深化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一是加快企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引导制造企业加快工业网络改造、装备数字化升级,加强各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和数据的集成共享,面向重点行业产品全生命周期打造数字孪生系统。二是推动数据驱动的组织管理变革,全面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周期性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提升社会化组织管理效率。
(二)发展制造业赋能平台,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
一是推动制造资源云端迁移,加快高耗能、高价值、通用型工业设备上云用云,引导大型企业加快业务系统云化改造,推动中小企业业务云端迁移。二是加快制造能力平台化开放,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一批微服务资源池,加快制造资源和生产能力在线共享和优化配置。三是培育基于平台的新模式新业态,引导企业依托平台培育个性化定制、产业链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
(三)壮大工业数字经济,打造数字化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平台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工业软件的云化改造,发展工业APP等新型应用软件。二是发展数字化先导和支柱产业,加强融合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及技术前沿探索。三是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研究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路线图,聚焦关键共性问题分类形成并推广一批数字化转型系统性解决方案。
(四)推动跨界融通发展,增强数字化转型合力
一是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发展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二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基于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三是深化产融对接,推动构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生态链,探索工业互联网产融互动、产融双驱的发展新路径。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产业金融等领域的对接与合作。
(五)完善创新支撑体系,优化数字化转型环境
一是推动构建有利于工业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统计与评价体系,发展数据驱动的新型信用体系。二是完善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融合发展领域标准建设和与应用推广,加强数字化转型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夯实融合发展质量保障基础,推动优质检测认证服务资源开放共享。四是提升人力资本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
【印制电路信息】根据中国电子报整理报道
2019年1月31日 微信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