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正文: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总要有人做一些深刻的东西
传媒内参导读:大年初一至初五,传媒内参隆重推出“温静视频·对话文娱一线”系列,涵盖制片人、导演、编剧、主持人等多领域一线大咖。今天温静主编对话的是打造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一批优秀文化类节目的导演——关正文。这位温和而豁达的电视人,有着属于自己的执着和坚持。来源:传媒内参(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风其然
温静视频
“人的一生享受传播,
某个瞬间,让你特别满足。”
关正文知道,这个选择是对的,
至少他是这样认为的。
见字如面,展信如晤。
关正文,因为一档读信节目《见字如面》,让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甚至被冠以“清流综艺”的开创者。对于这个所谓的“称赞”,他却不是很喜欢,甚至反问,“我的节目是清流综艺,那谁的节目又是浊流呢?”
关正文身上有温润和豁达的一面,但如果较起真来,大多数人还是很难说的过他。事后仔细一想,他说的确实有一定道理。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成语大会》,再到《见字如面》,近几年关正文所做的节目内容,都和文字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追本溯源,这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
上世纪80年代初,中文系毕业的关正文,进入作家出版社当了一名编辑,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文字有了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90年代初,关正文转入电视这个行当,从文案开始,一路做到了总导演。
他曾制作过不少“国民级”的娱乐节目,如《幸运52》、《开心辞典》、《挑战主持人》等。
但有趣的是,他的成名作,始于2013年这档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他的经典代表作,无疑是这档与读信有关的《见字如面》。
哪怕工作再忙,
关正文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读一会儿书。
这是他多年来形成的阅读习惯,
不做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似的。
同时,他也习惯于用毛笔写字和书信,
这也是他多年的习惯之一,
因为稀少,才让人觉得很可贵。
有趣而真实的关正文,嘴上经常挂着一句话,这太可爱了。
他身上没有丝毫的倨傲,平易到好像处了好几十年的老朋友一般。一旦说到节目,他则会自动切换到另一种模式,格外地严谨、认真,甚至还有几分“警惕心”。
正如关正文自己所说:“如果这档节目一上来谁都夸它,我会特别警惕,因为这可能从侧面说明它的创新度不够。”
简单直接的关正文,从不惧怕他人的质疑,因为这些年,质疑他节目的声音,从未断绝过,于他而言,早已习惯。
他唯一做的就是,接受质疑并用实际行动去“击碎”这些质疑声。
谁能料想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曾砸在关正文手里三年,当时一直被质疑是小众题材,没人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博一次”。事实证明,这档节目最终火的“一塌糊涂”。
后来的《见字如面》,同样面临被质疑的命运,结果是,他把这档安静的节目又给做成了。
所以,在关正文眼里,只要内容好看,节目没有小众大众之分。
节目组耗时一年多精挑细选的书信,
用关正文自己的话就是,
“太牛了!这些信真是太棒了!”
一讲台,一话筒,一封信。
以及这些读信人如艺术般地完美演绎,
使得这些尘封的文字,似涓涓细流一般,
一点一滴地涌进了观众的内心,
让人泪流满面。
这也是观众与写信人之间,
一次隔空的“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第一季节目中,张国立化身曹禺,王耀庆化身黄永玉,朗读两位大师在1983年间两封往来的书信。两位演技高超的演员在舞台上把信给读“活”了,这令93岁的黄永玉,感慨良多。
于是,黄老盛情邀请了关正文、张国立到家中做客,当时也一同邀请了王耀庆,只是当时他人在台湾,遗憾缺席了这次“聚会”。
老爷子还给他们赠画赠字,表达自己的“欢喜”。关正文借机“告状”张国立为妻子邓婕生日向老爷子讨画的小插曲,生动有趣,又让人印象深刻。
不难发现,关正文确实够独特,
因为他的逆势而为,
在娱乐真人秀盛行,风头无两的时候,
他反而一直在做稍显安静的“另类”综艺,
也许就像他所说的:“不是每个人都要去追求喧嚣,成为流行。事实上,喧嚣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我们就是顺势而为了。”
喧嚣是转瞬即逝的,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还是需要有人去做一些深刻有价值的内容,
因为最终能打动人,能被铭记,
能隽永而长久存在的,
一定是那些
经过岁月打磨和沉淀的“文化经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