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可口 发表于 2024-5-10 07:45:19

「中国好粮油安徽篇」筑梦“好粮油”安徽从产粮大省向粮食强省...



本报记者唐恒 特约记者汤小波 通讯员何健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跨长江、淮河中下游,气候温润、水旱兼有,适宜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粮食作物生长,是我国传统的优质粮食生产大省。皖南的大米、皖北的面粉和食用大豆等产品久负盛名,深受消费者喜爱。

2019年,该省全年粮食总产量810.8亿斤,位居全国第四,比上年增加9.4亿斤,同比增长1.17%,喜获16连丰。

粮食连年丰收,保管措施得当,安徽粮食库存“家底殷实”。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安徽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保障粮油供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该省粮食库存量处于历史高位,产能稳定,供给宽裕,市场平稳,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不仅如此,该省还协助兄弟省份做好粮油供给,全力支持湖北省粮油市场供应,积极协助上海、浙江等地来皖调运粮油,彰显了产粮大省的责任与担当。

“安徽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和粮食生产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大力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综合打造‘智慧皖粮’分布式云平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仅去年全省就收购粮食2674万吨,促进农民增收超过17亿元。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连续3年位居全国优秀等次前列。”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万士其介绍。

科技赋能,建设“智慧皖粮”体系

用粮一时,储粮千日。为保证库存成品粮品质安全,常储常鲜,安徽省紧抓国家对“粮安工程”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和国家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重点支持的契机,适时启动了安徽粮食流通信息化“智慧皖粮”建设,打造粮食行业信息化“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建设。

一是规范构建粮食信息化统一软硬件体系。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研制开发出包括省市县三级分布式管理平台、移动APP云平台、企业数据管理中心等全省统一的“智慧皖粮”信息化系统。其中全省分布式云平台集体授权用户数95个,移动APP云平台用户数2900余个,企业管理中心用户数1400余个;收录3675个库区4000多万吨仓房及附属设施基础信息,采集1500多个库区2800多个仓口1000多万吨粮食的分仓库存数据。

二是形成覆盖全省的涉粮大数据资源池。按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规范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1+4”模式展开信息化建设,建设范围涉及1个分布式云平台、1061个基层收储库点、347个龙头加工企业、1个重点联系批发市场、48个“堡垒型”应急供应企业、8个粮食应急配送中心和78个县级数据终端,形成了覆盖全省较为完善的涉粮大数据资源池,为大数据应用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基本实现政策性粮食“两个全覆盖”。目前,全省共完成2252个托市粮委托收储库点“一卡通”和规划保留1061个地方国有粮库的信息化建设。安装业务节点监控探头5305个、仓内监控探头6588个、安防监控探头3491个,实现对5893栋仓2746万吨存粮的在线监管,基本实现了政策性粮食业务流程信息化、视频在线监管的“两个全覆盖”目标。

四是梳理总结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成果。在研发“智慧皖粮”软硬件体系和实现数据互通共享过程中,梳理申报了1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

目前,安徽省“智慧皖粮”信息化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据初步统计,全省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各类性质粮食出入库数量已达3700多万吨,省平台汇集涉粮数据8000余万条,字节数达15TB,率先与国家粮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完成互联互通。

“‘智慧皖粮’信息化建设结合实际,着眼未来,适度超前。

构建粮情云,实现新旧粮情测控系统无缝接入;研发推广涉粮人群APP系统;研制收储一体单元,完成出入库系统快速搭建;研发自动巡检模块,实现软硬件系统在线监管;探索运用无人机技术,实现远程应急指挥调度等,呈现出具有安徽特色的诸多亮点。”万士其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

2018年初安徽遭受特大暴雪灾害期间,通过无人机对受灾库点实时巡检,测算灾损面积,评估受灾情况,为抢险救灾、保险取证提供了直观精准的图像数据,规避了因人工踏勘可能造成的二次安全事故,得到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国家两次信息化现场推进会均在安徽召开。

精准施策,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

自2017年“国家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将“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列为省委省政府“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工作内容和考核项目。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厅经过三次修改完善、制定印发了《安徽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三年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和建设任务,确保项目实施的总体要求落实到位。

三年来,该省共争取“中国好粮油”中央项目资金6.4亿多元,省财政配套投入1.5亿多元,中央和省财政合计投入7.9亿多元,全省三年累计投资“中国好粮油”项目36亿多元。在统筹安排“中国好粮油”资金时,重点加大对贫困县资金倾斜力度,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三年累计安排3.7亿多元,全力支持贫困县脱贫,带动贫困户增收。

为深入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建立安徽米制品、面制品研发基地。组建面粉、植物油、杂粮、糯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开展优质粮食品质测评,组织制定糯米、食用大豆、油茶籽油、中晚籼米等“安徽好粮油”团体标准。引导、支持示范县和示范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优质粮油新产品。支持示范企业应用先进技术,通过技术改造和提高质检水平,实现产品升级,增加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在发展优质、绿色、生态、营养、健康粮油的基础上,制定了《“安徽好粮油”产品遴选及管理办法(试行)》,整合龙头企业的优势品牌,打造“皖美粮油”区域公共品牌,致力把优势粮食资源做大、做强。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产品品牌化、生产标准化。该省从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专用粮油品牌、做强主食产业品牌、做优壮大粮机品牌、搭建宣传推广平台等方面全面发力,通过定期举办中国合肥农展会、上海农交会,承办全国粮油展示交易会,组织企业参加全国粮食交易大会、福洽会等大型展示展销活动,多渠道、多平台、全方位宣传“皖美粮油”品牌。同时,由省粮油信息中心牵头,按照“互联网+”理念,建设了专业性、区域性、公益性的“放心皖粮”电子商务平台“E皖好粮”和体验展销网络旗舰店,全力推广安徽“中国好粮油”产品,扩大“皖粮”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优联动”,促“皖粮”高质量发展

为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把原粮的“势能”转化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安徽省补短板强弱势,努力扩大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以实施“五优联动”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以质量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实施“优粮优产”,供给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安徽省始终坚持把提升粮源质量、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的突破口,重点推进优质粮源基地建设,探索绿色粮食种植模式,实现优质粮源基地面积、产量快速增长。截至日前,该省优质粮油绝对增加量588万吨。

全力组织“优粮优购”,购销机制逐步形成。各示范县和示范企业通过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等方式构建“优粮优价”的粮食购销机制。据调查,“中国好粮油”行动实施以来,带动221.5万户农民种植优质粮油增收13.5亿元,全省优质稻市场化收购价格比普通稻平均高0.1元/斤左右,优质小麦市场化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平均高0.05元/斤左右。通过“优粮优价”的购销机制,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民种植优质粮油的积极性。

积极开展“优粮优储”,储粮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行分品种、分类、分仓储存,大力推广科学储粮新技术,广泛运用氮气、低氧臭氧、惰性粉、智能控温绿色生态储粮,加快原粮快速检测和光伏一体化等新技术研究推广工作。大力推进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改善粮食仓储条件,切实做到优粮优储。

着力推进“优粮优加”,科技驱动增添动能。支持示范企业加大生产设施技改力度,升级改造现有粮油生产线72条,推广粮油产品适度加工,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全省粮食企业目前拥有院士工作站6家、高新技术粮油企业52家、国家级研发机构25个、省级研发机构44个、企业研发机构180个。

持续实施“优粮优销”,市场销售成效显现。“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安徽省通过大力实施粮油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个、地理标志认证6个、安徽名牌53个,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6个。全省现有“放心粮油”网店2801个,实现全省县(区)网点全覆盖,示范企业拥有线下网点9481个,优质粮油产品市场供应量826万吨,线上线下销售优质粮油803万吨,销售额近339亿元。

万士其表示,走出“皖粮”高质量发展新路,要在“五优联动”的基础上,突出政策支撑、产业发展和品质提升、深度加工、科技创新等要素,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努力实现创新引领、消费驱动、结构合理、供给有效,适应居民消费转型升级需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多元的需求,实现粮食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推动安徽由“粮食大省”向“粮食强省”跨越。

(原文刊登于粮油市场报2020年8月22日B01版)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从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好粮油安徽篇」筑梦“好粮油”安徽从产粮大省向粮食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