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国外餐饮界的酱油,成了国外发明的?多亏这位犹太人的证明
或许你很难会想到,中国家家户户都很常见的酱油,在五十多年时间中横扫了国外美食界和外卖。这种诞生超过3000多年,中国人日常调味所用的酱,在诞生之初,其实是社会等级的一种标志。如果要追溯酱油的历史,那时间就得往前拨个3000多年。大约在西周时期,中华网民就已经发明了“酱”,这在当时算是一种比较昂贵且稀有的发酵调味品,气质咸香,几乎适配每一道菜。后来人们发现,在制作酱时,酱会衍生出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汁液,而这就是最早的“简易酱油”,既然酱油是用大豆等农作物制成的,成本低廉。为何老马会说酱是比较昂贵的调味品呢?
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普遍都是用猪肉来制作酱,普通人家一年也指不定能吃上多少回肉,更别说使用肉来制作酱和酱油了,因此大部分时候 酱油都是王公贵族才能消费的奢侈品。按照以前那个技术力来看,酱油产量极低,一瓦缸的猪肉都不一定能出多少酱油。这就和中世纪欧洲人重视胡椒一般,那个年代 ,一代胡椒的价值堪比黄金。一转眼到了商周时期,有人发现 ,使用大豆也能做出类似的酱油,而且气质差不了太远,靠着独特的香味和低廉的成本,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酱油不再是奢侈品。就连一些大人物们也逐渐放弃了肉酱油,毕竟成本的确很是高昂,上层贵族对于酱油很是痴迷,这时候就已经出现专门给天子掌管各类酱品的官员,称为“醢(“hai三声”)人”。
不过在商周中期,豆酱油所需要的植物酱还没有被大规模普及,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真正发现有效的“曲”,植物酱需要加曲,也就是需要额外添加微生物而动物酱则不需要,直接把猪肉牛肉鱼虾等动物肉码盐陈放,用不了多久 ,动物内部自身的酶,就可以让蛋白质进行分解。虽说效率不高,而且容易腐坏,但产量比较稳定。王公贵族们为了弥补速度上的欠缺,通常都会同时制作多种动物酱。
那么 ,摆在豆酱油面前的最后一道难关,就是寻找合适的“曲”,曲决定了植物酱的制作门槛要高于动物酱,没有好曲就无法酿造好酱油,所以动物酱和肉酱油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豆酱油在早期时候其实算是家族产业和独门秘方,一般都是由家中长子继承手艺,那么在汉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制作难度高但成本更低的植物酱取代了动物酱的地位呢?
百姓们掌握了利用曲酶分解植物蛋白的技术,尽管这多少有些借鉴了黄酒的酿造工艺,但混合了米曲酶,乳酸菌等微生物在内的杂曲,不仅大幅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植物酱的制作成功率。就这样,酱油逐渐成为了最受中国人青睐的调味料之一,这种能够调味,同时还能增加盐分摄入量的调料,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横行霸道上千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网民“以鲜为主”的饮食文化。孔子在“八不食”中写有这么一条“不得其酱,不食”意思就是如果一道菜没有相对应的酱,那还不如不吃呢,商周那会儿已经形成了相对时尚的酱文化,基本上每一道菜,都有一种相辅相成的酱,《礼记》里就记录了各种搭配方式:
“濡鱼:卵酱实蓼 濡鳖:醢酱实蓼 腶脩:蚳醢
脯羹:兔醢 麋肤:鱼醢 鱼脍:芥酱”
酱油不仅深度影响着中华美食,对于整个亚洲文化圈同样是“降维打击”,比如邻国国外 就是最被中国酱油影响的国家之一,鉴真东渡国外时把酱油酿造技术带到了当地,并很快在国外人之中风靡开来,诞生出了无数家族酱油产业,比如最具代表性的“龟甲万”,距今已经有整整360多年历史,年销售量曾达到过4083亿日元,大约是将近40亿美元。
吃下了国外酱油市场超过30%的份额,国外市场更为厉害,直接打下了50%以上的江山,可以这样说,在江户时代最终形成的“国外经典料理”,与酱油白砂糖和生产力提高这三者密不可分,而最重要的当然就是酱油了,试想一下,国外经典料理通常有哪些?无非是生鱼片,天妇罗,寿司等等,其中没有任何一种料理能够离开酱油,由于除了东亚地区之外 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酱油,产自国外的酱油很快便攻下了美欧大陆。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外国人都认为酱油这东西发明于国外,乃至许多国外人都认为这是自己国家的发明。不过,可能大部分中国人都没想到,一个名叫霍华德·爱泼斯坦的犹太人,居然成功逆转了这种刻板印象。
在欧国外家吃中餐,无论你是点一份快餐还是一桌炒菜,外卖酱包都是免费赠送,一送送仨,酱油包,芥末包和烤鸭酱包,歪果仁吃中餐的最大动力,就是孜孜不倦的收集各种中餐酱包,自己做烤鸡时没弄好,肉很柴怎么办?
来上一点之前囤积的“烤鸭酱”,热狗吃着吃着嫌气质淡怎么办?,抹上一点囤积的“芥末酱”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挽救一道失败作品,那么料理包老大哥的“中国酱油”就派上了用场,适量挤上一点,轻松让食物化腐朽为神奇,至少不会让人难以下咽。
霍华德·爱泼斯坦继承了犹太人的经商天赋,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大批中国人去往国外开设餐馆,长期习惯了垃圾食品的国外人哪见过这么多好吃的中国菜,几乎没用多久,中餐馆就成为了国外人的聚餐场所“好吃”这俩字儿,估计也是老外们学会的第一个中文词。爱泼斯坦敏锐察觉到商机,希望能够制作酱油包卖给中餐馆,但他最开始接触中餐馆时,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信任这位犹太人,但他并没放弃,而是做了一个最正确的决定,拿到航空公司订单。就这样,酱油包逐渐被所有国外人认识。两年后,爱泼斯坦又研发出了芥末包和烤鸭酱包,称霸中餐馆的三兄弟酱包,就这样在国外餐饮行业中横行霸道了五十多年,至今仍然处于优势地位。而酱油包更是让喜欢吃中餐的国外人意识到,原来,酱油这种顶级调味料来自中国,而不是国外。
造纸术 ,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而豆腐,豆酱,豆浆和豆芽则是外国人眼中,中国美食届的“四大发明”。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中华网民没有发明酱油,不光中华美食文化会受到影响,整个东亚美食圈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