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供肥能力
前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增长缓慢,除自然灾害的因素外,还有农业发展缺乏后劲的因素,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业投入不足,投入不足首先表现在对土壤的投入不足。
如对土壤进行掠夺式经营,片面地追求复种指数和粮食作物的产量,种地而不养地,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性质恶化,土壤肥沃性和生产力降低。
土壤肥沃性的下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密切相关。如只重视施用速效化肥,而不施用有机肥,长此以往,使土壤中的有机质消耗过多,不仅使土壤可提供氮、磷等营养的数量减少,也使土壤的结构性变坏,如发生板结、沙化等现象。
培肥土壤,维持土壤肥力是相当重要的问题。
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原则和途径
1、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原则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是有限度的,那么,超量施用有机肥或其他大量的有机物质都是不现实,更是不经济的。
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随加入有机物的增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大量增加,分解的有机物质相应也越多,这样超量施用的有机物质大量被分解,使养分遭到浪费,从效益上看是不经济的,尤其是有机肥(如各种厩肥)的堆制、运输和施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在培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上,按照经济效益的规律,并不是施用的有机物质越多越好。
2、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1) 施用有机肥
我国农业种植素有施有机肥的习惯,而且施用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如粪肥、厩肥、堆肥、青草、幼嫩枝叶、饼肥、蚕沙、鱼肥等等,其中粪肥和厩肥是普遍使用的主要有机肥。有些土壤如缕土就是因为长期施用大量的掺土有机肥而形成的具有层状堆积物表层的土壤。
长期使用有机肥,使土壤的熟化度提高,其肥力几千年来壮而不衰。若以每公顷施用22500kg既肥计,则土壤中增加的有机物质干重可达500kg以上。
近年来,我国农业有机肥的施用量日益减少,其主要原因一方面与有机肥的来源有限,另一方面是有机肥堆制和施用需要较多的劳力,施用又很不方便,且肥效平缓,故农民越来越依靠化肥。
农产品价格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植和养殖业的积极性,出现农民施用有机肥的数量日趋减少。
(2) 种植绿肥
绿肥是指把还在生长着的豆科绿色植物体翻入土壤的肥料。种植绿肥是一个培肥土壤、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种植绿肥必须按各地的生产条件和栽培特点而定。在华北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①休闲绿肥。
是在麦茬夏季休闲和秋茬冬季休闲时种植绿肥,主要的绿肥品种有田菁、柽麻、草木犀和越冬毛叶苕子等,适用于耕地较多而肥力差的土壤。
②粮肥间套。
在冬闲、早春或夏季麦地行间套入毛叶苕子、草木犀或夏季田菁等。
种植绿肥应依据“因地制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养用结合”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
在翻压绿肥时要注意翻压的深度、时间、灌水及播种等农业措施综合考虑,如翻压后立即灌水和播种,则有可能因绿肥剧烈分解使土壤中氧气缺乏处于嫌气状态,产生一些有毒害的物质,影响种子萌发。
在某些情况下,绿肥还可能引起激发效应,所谓激发效应是指由于加入了有机物质,而使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加快(正激发)或变慢(负激发)的效应。
正激发加速了土壤中原有有机质的消耗,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对土壤的培肥不利。
(3) 秸秆还田
一般是指将作物收获后将秸秆切碎,不经堆腐直接翻入土壤。秸秆还田不仅节省劳力和运输,对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固定和保存氮素以及促使土壤难溶性养分的释放比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效果更好。
在进行秸秆还田时,要根据秸秆还田的C/N和田间肥力情况,适当添加速效氮肥,尤其是禾本科作物的秸秆的C/N较宽(80:1~100:1)。
如果土壤较瘦且前期施用粪肥较少,施用时必须添加适量的速效氮肥如碳铵等,以避免秸秆在土壤中腐解引起微生物和作物竟争有效氮素,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秸秆的施用量,一般是距播种期的远近、土壤的肥瘦及化肥的供应来决定,距播期较近,土壤较瘦、化肥较少的层次,不可大量施用秸秆,而在距播种期较远,土壤较肥沃,化肥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则可加大秸秆的施用量甚至全部秸秆还田。
将秸秆切碎后均匀翻入土壤,有利于加速秸秆的腐解。通常翻压秸秆应在播种前半个月以上为宜,翻压的深度一般在20~25cm。秸秆翻入后要适当镇压、灌水,有利于促进秸秆的分解,也可防止因秸秆架空,影响种子萌发。
(4) 其他途径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途径很多,可以说一切能增加土壤有机物数量的方法都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如在南方平原地区,河泥、塘泥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施用河泥、塘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之一。城市近郊常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堆制的垃圾肥作为菜园地的主要有机肥源。
另外,一些农产品加工的废渣,如亚铵法造纸的废液中含有机物约20%,含氮约1%,还有其他营养元素,经过处理来灌溉土壤不但增产效果良好,而且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如每公顷施用15m3废液,相当于施用有机质1500kg(干物重)、N素150kg。
总之,在我国广大农村,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以及施肥习惯和经营特点来确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