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种植:正确掌握蚕豆种植排水与灌水技巧,有助于提高 ...
蚕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在生产上及时满足蚕豆对水分的要求,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而土壤水分太多又会严重影响蚕豆及其根系的生长发育,病害加重。蚕豆产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很不相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有些地方生长期间雨水较多或长期处于阴雨绵绵,需要排水,而有些地方则是长期干旱,就需要合理灌水。蚕豆种植排水的原因和措施
排水原因
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及华南等地,一般冬春月降雨量50-60毫米,有的多达100-200毫米,月雨日10-20天。这些地区降雨多,雨多成为蚕豆高产的限制因素之一,尤其开花期需要天晴少雨。群众说:“蚕豆最怕座花死”,花期若遇连绵阴雨,就会造成花荚大量脱落,病害加重而减产。
据了解,蚕豆丰歉年的平均亩产和当地气象站同期观察的温度、雨量、雨日和日照进行比较结果,得出蚕豆开花结荚期的温度与丰歉年的关系不大,而与降雨量多少密切相关。日照时数和丰歉年虽有一定的关系,但日照时数的多少又常以降雨量、雨日的多少作参考。
排水措施
针对雨水较多的情况,开好深沟、排除地面水、降低地下水位就显得特别重要。具体做法:开沟深25.5厘米、排水较好的蚕豆比开沟深11.5厘米、排水不良的根系生长得好。结果表现为单株绿叶多,病害轻,根瘤数多50%,每丛结荚多26%。因此,除播种外,还应注意开沟分厢,做到沟深沟直,另外在蚕豆生育期间还要经常检查,需要疏通沟道,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蚕豆水分需求
在云南等地的干旱地区,冬春长期处于干早季节,冬春降雨量仅占全年雨量的10%左右,尤其是12月-2月,雨量更为稀少。3个月只有30-40毫米雨水,空气相对湿度低至50-60%,土壤水分蒸发却很大,所以必须保证蚕豆水分的需要才能获得稳产高产。
土壤水分保证
通过对蚕豆的需水试验结果显示:整个生育期每亩蚕豆耗水量为221.8立方米,耗水量最多的是盛花期为45.6立方米。在种植过程中,必须使土壤水分保持在30-40%,如盛花期0-30厘米土壤湿度为22.2%,每亩储水量为57.3立方米时,蚕豆植株呈枯萎状,说明已严重缺水,可见水分对蚕豆在干旱地区的生长十分重要。
适度把握水量
为了让蚕豆在生长过程中保持有足够的水分,通常都是通过灌水的方法来进行。而蚕豆灌水的技术性比较强,直接受气候、土壤、地下水位高低等条件影响,还与蚕豆品种及生育时期密切相关。灌水量要掌握适当,少了不能满足蚕豆的需要,过多则会降低土壤温度、抑制生长发育;有时还会因土壤水分过多,株间湿度大,加重锈病的危害。
根据群众经验,蚕豆在中午时如果叶片萎蔫、变灰白色,应及时灌水,萎蔫的时间过长会影响植株生长,并造成花荚脱落。在灌水技术上应注意放大水速灌速撤,切忌细水长流,慢灌久淹。
灌水次数
灌水次数受气候、土质、地势和品种影响较大。一般大粒品种需水较多,不耐干旱,应适当多灌;小粒品种比较耐旱,可适当少灌;中粒品种的耐旱性介于大粒品种和小粒品种之间。
不同土壤结构的保水能力有很大的不同,灌水多少也会不同,如土质粘重的胶泥田、红泥田、窑泥田等保水保肥力强,应适当少灌;土质含砂的砂田、夹砂田等,保水保肥力弱,则应适当多灌。
蚕豆分阶段灌水技巧
灌水技术除应掌握以上方法外,对各生育时期水分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不同生育时期进行合理灌水显得十分重要,现就苗期、花荚期和鼓粒成熟期的灌水技巧介绍如下:
苗期灌水
蚕豆苗期(出苗至现蕾前)叶片少,气温低,水分蒸发慢,因此耗水量较小。除因缺水出苗困难的蚕豆要及时灌水出苗外,一般都不灌水。如果苗期土壤水分过多,不仅达不到高产的长相,还会引起镰刀菌的侵染,造成根腐、茎基腐烂死苗。苗期不灌水或少灌水,可促进根系向下深扎,控制地上部分旺长,达到根多、根深、苗壮的高产长相,为后期生长发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1、苗期“蹲苗”少灌水作用
蚕豆苗期“蹲苗”(延迟苗期灌水,即出苗至现蕾初花期不灌水,结合中耕二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其作用是:
(1)有利于防止“瘟棵”死苗。蚕豆“瘟棵”死苗与苗期复水时间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复水早的比复水迟的表现严重。
(2)有利于适当延迟苗期复水时间,调节土壤水分供应,能大大减轻病害,促进全苗。
(3)有利于茎枝间的协调发展。
而在蚕豆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分枝之间生育上的不平衡性,即分为有效枝和无效枝。有效分枝中又有强枝和弱枝,一般强枝占60-70%,弱枝占30-40%。强枝和弱枝在结荚、每荚粒数和百粒重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2、“蹲苗”少灌水效果
采用“蹲苗”技术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主茎的营养生长,促进了分枝的生长,分枝间在植株生长前期就比较协调平衡。在播种后的50天到70天内,可以发现“蹲苗”的分枝与主茎在生长上的差异比未“蹲苗”的都小。
例如播种后60天比较株高,“蹲苗” 的第一分枝比主茎增1.3厘米,第二分枝比主茎增0.15厘米,第三分枝比主茎减9. 81厘米;未“蹲苗”的第一分枝比主茎减7.15厘米,第二分枝比主茎减15.89厘米,第三分枝比主茎减21.75厘米,有利于植株各器官间的协调发展。“蹲苗”的株高减46.0厘米,结荚部位降低34.3厘米,每枝结荚数和每枝粒数分别增加2.96个和4.6粒,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差别不大。
说明“蹲苗”后植株各器官在形态上、生理上比较协调,促使经济性状表现良好,有利于协调群体结构。一般不“蹲苗”的植株因比较高大,进入现蕾期就封行,徒长荫蔽,造成营养亏缺,致使无效蕾、花、荚多,产量不高。实行“蹲苗”后,一般封行期推迟到开花期,因而叶片受光充分,尤其植株中、下部叶片受光良好,有利于创造一个高效的群体结构,每亩荚粒数显著增多,产量提高。所以苗期“蹲苗”基本不灌水或者少灌水,这是保证苗期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花荚期灌水
蚕豆花荚期对水分的需要量最大,是对水分需要的临界期。同时也是蚕豆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既要增大植株体积,揩好丰产架子,又要大量开花结荚。如果水分不足,则会影响根系对养分的正常吸收,造成营养缺乏,同时还会造成叶片萎蔫,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光合产物运转不正常,造成花荚脱落增多。
花荚期灌水的重要性
其中蚕豆花荚期0-30厘米的土壤含水量以25-30%左右为宜。如果在0-30厘米的土壤含水量低于20%就会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低于15%会造成大量无效蕾、花、荚。土壤含水适当,盛花期正常生长的植株,株高为46. 5厘米,复叶数13.3片,主根长31 .51厘米,侧根数49.21条,根瘤总数76.5个。
无效蕾、花、荚率为54.6%3土壤水分不足的株高仅31.2厘米,复叶数9 .3片,主根长19.6厘米,侧根数38.1条, 根瘤数41.2个,无效蕾、花、荚率77.2%。若蚕豆花荚期正值冬春干旱季节,空气湿度低,气候干燥,寒流侵袭频繁,因此蚕豆主产区都特别重视灌好花荚水。
灌水时间与次数
一般是在蚕豆开花结荚期根据土质、地势和苗棵生长情况决定灌水时间和次数。“高炕田” 由于地下水位低,土壤表层易干旱,需分别灌好现蕾、开花、结荚水;平坝区地下水位较适中,主要根据土质情况决定灌水次数。如土质粘重的胶泥田、红泥田、窑泥田等,一般着重在腊月和立春前后灌好开花水和结荚水;而砂田、夹砂田则要根据苗情适当增加灌水次数。
鼓粒水灌水
蚕豆籽粒充实需要较多的水分,水分不足,光合产物运转受到影响,造成早枯逼熟,百粒重下降。据调查,鼓粒水(又称灌浆水)可以促进子粒饱满,百粒重显著增加。一般每亩可增产50斤左右,这次灌水要特别注意及时。
但有的地方不习惯在鼓粒期灌水,怕收蚕豆后晒不干,影响后作水稻生长,结果给蚕豆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据调查,只要注意速灌速撤,灌水时间不要过长,防止积水,这样就可避免湿度过大,蚕豆收后及时翻挖晒,也不会影响后作水稻生长。
总结:想要蚕豆达到增产效果就需要从蚕豆的灌溉和排放做起,根据蚕豆具体的要求来进行合理的灌溉和排放。只有掌握种植的技巧,才能有助于蚕豆的生长。蚕豆在生长过程中会因各个不同阶段灌水的程度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掌握好蚕豆种植的效果,以便提高蚕豆的产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