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小吃的标准化,别把中国美食都整成快餐,餐饮标准化的误区
提要:单就一家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来说,标准化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同的企业之间,是靠特色求生存的,靠的是差异化竞争01
餐饮从业者反映制作标准应“接地气”
有些地方的质监部门或行业协会出台了本地特色小吃的制作标准,初衷是为了保护品牌和促进发展,但餐饮从业者对此反响不一,有人觉得标准过于细化,难以操作。实践中对这些标准的执行情况也不乐观。
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天津的多家餐饮店主。来自山西永济的贾先生在北京市朝阳区,经营一家山西扯面饺子店。他说:“咱们的地方特色小吃不像肯德基、麦当劳那种快餐,不是可以用机器量化生产的,需要手工制作,甚至是用独家秘方。这样规定厚度、长度不仅比较呆板,而且也没有抓住特色小吃的精髓所在。”
“老北京”陈先生在西城区开了一家卤煮火烧店,生意红火,来吃午饭的都得排队。陈先生认为:“特色小吃店的发展壮大一定要研究消费心理并推陈出新,这也算是地方小吃标准所承载的一个任务。”
眼下这些行业标准只是推荐性的,不是强制性标准。只要企业达到了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要求,又没有侵犯别人的品牌,具体的制作方法和口味交由市场即可,做得不好的话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02
别拿一家大企业衡量千百家小餐馆
在餐饮行业的标准化问题上,有人动不动就拿麦当劳和肯德基说事儿,“你看人家做得那么强大,就是因为实现了标准化”。单就一家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来说,标准化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同的企业之间,是靠特色求生存的,靠的是差异化竞争。
遍布每个城市大街小巷的特色餐馆,就是因为它们的产品和味道各不相同,才会吸引百吃不厌的食客。如果把做同一类菜肴的餐馆都统一标准化了,顾客的选择大大减少,原有各自特色的餐馆也会陷入同质化竞争,这对餐饮业的发展不是好事。
实际上,麦当劳和肯德基能够拓展全球市场,能在不同国家落地发展,正是因为它们和本土的餐饮企业不一样。在中国,正是有了各不相同的中餐馆的衬托,才会给洋快餐留出一块市场。餐饮消费注重的是变换口味,一家餐馆再好,天天吃的话谁都得吃腻了。
03
保护传统特色小吃,须平衡标准化和多样化
洋快餐的标准化是企业和市场行为,不是行政干预的结果,甚至也不是行业的标准,只是企业自己的发展策略。市场行为不需要太多干预,那些想做大的中式快餐企业,自己就会努力探索标准化的可行路径。
当然,地方小吃的制作标准出台,也自有它的价值,记录和保留了传统小吃的制作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但这只能是一种推荐性的标准,不能强求企业非得把面食厚薄做到几厘米,非得在一碗炒饭里加几个鸡蛋,这个就未免管得有点宽了。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蛋黄的胆固醇含量高,一天之内食用最多不要超过两个蛋。然而有的地方标准竟然规定一份炒饭里“至少3个蛋”,还有人觉得这是好事儿,能避免店家缺斤短两。这真是“见仁见智”了,有点常识的人可能都望而却步了。
有些经济行为交由市场去调节就好了,如果一个餐馆做得不好,不受顾客欢迎,自然会被市场淘汰。而所谓小吃的“正宗”与否,也只是相对而言。传承几百上千年的美食,在不同地方出现一些变化也很正常。
而且有时也需要对传统美食做一些改良,使之适合现代人的口味。例如这几年很红火的黄焖鸡米饭,就是把这道传统家常鲁菜改造成了简单易做的快餐,已经把店开到海外了。
麦当劳和肯德基是很成功,但是没必要所有的餐馆都做成标准化的快餐呀。千姿百态才有繁荣的市场,参差不齐才是幸福之源。口味各异的中国美食贵在特色,标准化不是要求千篇一律。连锁企业自去实行标准的工业化生产,各具特色的小餐馆也自有它们的生存空间。不必用单一的标准化思维去规范餐饮市场。(作者:海凝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