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
05:08:46
查看 1055 回复 0

情感类观察综艺节目的爆火与局限

[复制链接]

1033

主题

0

回帖

310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108
发表于 2023-5-13 07:48:1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01

情感类观察综艺节目的爆火与局限

01

什么是观察类综艺?即把明星或素人的真实日常曝露在镜头之下,节目组不强行干预节目流程,不用游戏、任务影响节目走向,将明星或素人的私生活在不同程度上与观众进行分享的综艺。

《向往的生活》《花儿与少年》《亲爱的客栈》《幸福三重奏》等节目是观察类综艺1.0模式的代表。这类节目将嘉宾放置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力求呈现出嘉宾最自然的状态,展现明星真实的婚恋、交友生活,凭借治愈系画风,赢得观众青睐。

这类模式下的节目,于观众而言,总有种隔岸观火的意味。无论明星嘉宾在节目里如何呈现出接地气的“烟火气”,观众总归清楚的知道,那是别人的生活。


进入2.0时代,观察类综艺新增第二现场,请来与明星有亲密关系的观察嘉宾对内容进行讨论,拓展了节目的真实性和可看性,探讨的话题也更加贴近现实,不论何时,观众总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生活,捕捉到情感共鸣的时刻。

以《我家那小子》为例,节目通过陈学冬、钱枫、朱雨辰、徐海乔、武艺五位性格迥异的男嘉宾,再现了当代独居青年的真实生活。不论是武艺躺在床上吃外卖,刘海乔、钱枫为摆脱单身尝试相亲,还是陈学冬居无定所,“活得很孤独”的言论,都能成功戳中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痛点。


而在第二现场,“妈妈们”担任观察嘉宾,为这档节目新增添了话题性。她们“自然又不做作”的对明星儿子的生活进行点评,表达上一代人的生活观念,触发两代人价值观上的碰撞。主持人再适时抛出观众关心的话题,实时互动反馈,进一步拉近观众的距离。

两者的结合丰富了真人秀或者演播室单一形式的表现力和内容承载空间,场景的叠加效应也放大了内容吸引力,达到了1+1>2的效果。


其次,这些观察类节目往往立足于大的社会背景,将视角延展至各个社会面向,关注婚姻、恋爱等大众话题,涉及亲子、夫妻关系的处理,借综艺外壳关照当下社会中一些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家那小子》从单身独居、父母催婚等视角为观众提供参照;《妻子的浪漫旅行》则关注夫妻之间的情感关系;《心动的信号》聚焦社交恋爱话题……

节目在内容议题设置上立足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借助演播室中的观点交流,传输一些正确的婚姻恋爱观,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规避了过于娱乐化、无意义的内容走向,让综艺节目有了新的表述空间和服务功能。

对于陷入疲乏的娱乐真人秀和存在局限的传统演播室节目,两者的结合无疑打开了新的视角。既不失娱乐效果,又能承载社会话题,拓宽了综艺类型和节目价值。


情感观察综艺的走红法宝:

自带营销点的情感话题

“陈赫最丑”、“学霸关晓彤”……这是《奔跑吧兄弟》上热搜时的词条。

“大S剥虾论”、“陈建斌懒”……这是《幸福三重奏》上热搜时的词条。两相对比,前者只是特定受众看个热闹的八卦笑料,后者却是能够掀起持续性话题讨论的干货,无论是不是节目的原有观众都能够参与进来。


大S在《幸福三重奏》中曾表示“女人吃虾一定要男人帮你剥”,如果丈夫不给剥,她就不吃了。播出后立刻被顶上了热搜第一,网友热议大S到底是不是公主病。而后大S、汪小菲相继对此事作出回应,又引发了一波网友对夫妻相互照顾这个命题的探讨。最终,舆论的发酵已经远远高于剥虾这个事情本身。

情感观察类节目中不乏这样细碎又有讨论度的话题。人与人之间的每一种关系都有不同的形态,发生在不同的场景和情境里又会衍生出层出不穷的话题,而这些都是情感观察类节目得天独厚的营销点。观察类节目恰恰切中了大众的生活痛点,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让观众站在“上帝视角”,反思和指导自身的家庭关系处理和婚恋态度,让综艺节目具备了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


开门见山点明节目想讨论的情感关系

情感观察类综艺是慢综艺的进化版,是因为它抓住了慢综艺的精神内核,又将它更加明确地打成了自己的标签。

同样是弱化剧本干扰、记录真实生活,情感观察类综艺不再套着一个客栈或是餐厅的壳子,而是开门见山点明节目想讨论的情感关系——《我家那小子》就是母亲观察儿子生活,《幸福三重奏》就是三对夫妇不同的幸福模式,《妻子的浪漫旅行》就是丈夫观察妻子结伴旅行……

直接把卖点放在综艺节目名称里,才能在受众注意力被抖音等碎片化娱乐方式分散的当下,吸引到观众。而将夫妻关系、母子关系这些情感模式列出来的同时,也是在细化主题,有利于精准地找到目标受众。


明星萌娃败北后的求生之路

近年来明星亲子类节目层出不穷,未成年人参加综艺节目的相关限令有针对性地出台。2017年,《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都在政策压力下改为网播。

情感观察类综艺为亲子题材提供了新的天地。未成年人的亲子节目倒下了,综艺节目便转向了家庭中其他类型的关系。比如成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节目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也呈现出套路化、同质化的趋势,且容易为了制造争议点而放大冲突抑或刻意煽情,致使节目丧失真实感。《我家那小子》在后续节目就将更多的视角放在了对嘉宾进行自我改造和挑战的展示上,虽然具有一定的正能量,但难免会让观众感到不太真实,也缺少了反思争议的切口。

眼下,婚恋+观察、夫妻+观察、亲子+观察节目开始扎堆涌现,也有一种跟风蹭热点的趋势。最终,这类节目能否成为综艺新主流、成为有口皆碑的“爆款”,避免一味地模仿复制,真正发挥出社会服务功能,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是接下来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观察类综艺存在的局限?

观众的关注点在明星身上,观察室的素人依旧充当道具功能

在节目中,最吸引观众的是明星的私生活,观察室团队的功能是站在观众的视角讨论、引导话题。

对普通人而言,能够近距离观察明星的生活状态,满足了好奇心;于粉丝而言,则是走近、了解偶像的绝佳机会,是莫大的福利;对于明星,也是他们抛开角色,在生活中重新树立人设,吸粉的好机会。尽管观察室发挥的作用明显了,但明星始终是最大的卖点。

比如在《心动的信号》中,观察室由明星嘉宾和心理学专家组成,观察8位素人单身男女日常相处的生活细节,推测分析他们的情感走向。


相比于节目中素人嘉宾的恋爱,目前来看,观众对于明星嘉宾的推测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节目播出以来,与之相关的话题很少是有关几位单身男女的,基本都来自明星,搜索《心动的信号》,出现的许多名词都是:杨超越锦鲤人设、张雨绮星座狂魔人设等。

说到底,观众对观察类节目热衷,仍是对明星生活的窥探欲、认同感和陪伴感,与其他未设立观察室的明星真人秀,区别还不是太明显。

第三观察室的设立,多少有些尴尬。

节目中设置的纯粹第三方参与者,和观众站在同一视角。此类观察者大多与节目内容本身关联性并不强,只是将节目内容做剖析。这类观察者出现的很明显问题是,会刻意去找话题点讨论。


以《妻子的浪漫旅行》为例,第二观察室的明星嘉宾由于与被观察者关系密切,所以参与感、融入感都很强。每一处细节、一句话、一个眼神,他们就会有所反应,说出自己的理解,并适时对自身进行检讨。他们给了观众很大的真实感和共鸣感。

但第三观察室的素人嘉宾却明显变了画风,他们每次的讨论都针对某种话题,而且往往会分为两派,如针对男性说“我养你”的承诺。

当丈夫们对着电视机了解妻子内心的隐秘感受,观众正沉浸在明星夫妻从分歧到和解的过程时,第三观察室的点评却打破了那种真实、自然的感觉,也破坏了观众的代入感,很容易让人认为这是为了制造话题有意为之,甚至刚刚明星的表现也有刻意设置之嫌。原本是引发观众共情的部分,却因场外话题的延续、分析,变得不那么真实。

依赖明星、观察者设定、受众局限等原因,使得国内观察类综艺尽管有热度,却难以突破圈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淄博美食网免责声明
1.版权归淄博美食网或原作者所有;
2.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3.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我们依法保留追究权等。客服微信/QQ:502650550
回复

举报

快速回帖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