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刷过四省联考的同学,应该关注到了 文言断句题的新考法—— 不再以选择形式,而是给一句话,告诉你有多少处句读,你要自己断,没有选项给你参考。
虽然都是考查句读能力,但形式一变,分数想拿稳就变难了,这就像成语填空题一样。其实,这种断句考法江苏卷已经玩过很多年,有时间同学可以看下以前江苏卷真题。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四例这样的新考法,同学们可以练习起来。
(一)新题概况
——第一套——1.【安徽 吉林 黑龙江 云南四省2023年高三联考】
原文节选: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 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 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第二套——2.【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七】
原文节选: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同辈】之中, 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已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
10. 给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
——第三套——3.【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预测】
原文节选: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成,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节选自《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10.用“/”给下面的文段短句(3分)
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第四套——4.【山东省青岛市202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
原文节选:
臣光曰: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混淆;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为 A治 B之 C要 D莫 E先 F于 G用 H人 I而 J知 K人 L之 M道 N圣 O贤 P所 Q难 R也
——第五套——5.【福建省厦门市2023届高三二模】
原文节选:
范公讳景文,字梦章,生而端亮,行醇谨。诸生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登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授东昌府推官,署其门曰“不受嘱,不受馈”,众称“不二公”。狱多平反。 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已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旬月中,公所推擢皆先朝 耆旧,世所目“威凤祥麟”者。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十一上》)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A]值[B]大[C]饥[D]条[E]荒[F]政[G]躬[H]自[I]赈[J]恤[K]全[L]活[M]以[N]亿[O]万[P]计
(二)文言文阅读:多文本 断句主观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5题。
文本一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 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南 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 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
文本二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文本三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选自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A之B学C者D无E问F乎G识H与I不J识K而L读M其N文O则P其Q人R可S知
答案:DKO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解析:句意为 世上求学的人,不论他是否认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会元。
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答案C
解析C项错误,昌黎不是谥号。韩愈是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答案A
解析A项,“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错,“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的意思是“按照旧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答案先父生性耿直刚正,不顾虑他人的仇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
(2)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答案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当今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
5.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文本一和文本二、三两文的不同。
答案①文本一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文以学生身份极尽哀痛,丙文高度赞美,认为功成名就。
②文本二、三两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先父四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让他广泛诵读古人篇章,又让他学习作诗。以至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于读书。等他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正盛行写作骈文,号称时文,而先父此时已独步其中。天圣七年,补选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通过乡试,第二年通过省试,并且都是第一名,从此名重于世。先父平生把奖掖后进、推举贤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湖州孙觉担任合肥主簿,和先父不相识。郡守对孙觉很恼怒,想搜罗罪名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先父,先父亲自写信给他的属下,让他保全孙觉,于是得以免罪。福州隐士陈烈一向与先父不认识,先父听说了他的名气,了解他的品行德义,多次向朝廷举荐,请求征召录用,朝廷就任命陈烈为国子监
直讲。先父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当初他奉皇命编撰《唐书》,而《列传》由宋祁编撰。完成后上奏皇帝,按照旧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先父官职最高,应当只署他的名字。先父说:“宋公编写《列传》,功夫深厚,耗时长久,我怎可掩盖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于是《列传》署上了宋祁的名字。先父生性耿直刚正,不顾虑他人的仇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置身于事,不惧议论。这时当今的司徒韩琦主持国政,每当诸位公卿聚会议事时,事情还未定论,先父都据理力争,有时向皇帝奏事,众人意见不统一,先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回避。
文本二
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因为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有十六年。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先生您安息吧!
文本三
先生活着的时候,闻名于当代;先生去世以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世上求学的人,不论他是否认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当今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居,这样的英灵,绝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二(2023·武汉质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 题。(20分)
文本一: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銛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貌从,心颇不悦。
(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有删改)
文本二: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
夫A诱B人C之D方E惟F名G与H利I名J近K虚L而M于N教O为P重Q利R近S实T而U于V德W为X轻
答案:DIQ
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
解析:句意为“ 诱导人们的方法,只有名誉与利益,名誉接近虚无但对教化来说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实际但对德行培养来说却是次要的。”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访于陆贽”与“径造庐访成”( 《促织》)两句中的“访”字含义不同。
B .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
C.“ 上虽貌从”与“貌恭而不心服”( 《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貌”字活用情况相同。
D .“ 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初唐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答案D [D 项,“‘ 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说法错误。“贞观”应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情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B .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
C .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重病。
D .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答案B [强加因果。陆贽秉性正直贞刚,敢于直言谏诤,并不是因为德宗信任器重他才敢于直言谏诤。]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
译文:
(2) 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
译文:
答案(1) 现在陛下既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地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
(2) 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才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
解析 (1) 敦劝,敦促劝勉。滥,过多。藉,依凭。(2) 过,胜过。术,方法。疏,粗疏。
10.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 分)
答案 (1) 属于“用人听言之法”这个方面的奏议,属于官职任用这一方面。(2) 主要观点是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顺服并为国效力。(意思对即可)
解析 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针对德宗欲授予献瓜果者以散试官之事两次呈上奏章,其看法是:不应该授予。理由是:朝廷财赋不足,却兴起赏赐职官之风,导致“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由此可看出,陆贽的主要观点是:应该慎重授予官职,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激励人们。据此从文本二中寻找相对应方面的奏议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德宗在路途中行进,百姓中有进献瓜果的,德宗准备授给他散试官的头衔,向陆贽询问,陆贽呈上奏章,认为:“授给爵位通常应该慎重珍惜,不能轻易封赐。事情的发端虽然微小,但相沿下来的弊端必定很大。对于进献瓜果的人,只能赐给钱帛,不应该用官位来酬报。”德宗说:“试官只是个虚名,对事情没有损害。”陆贽又呈上奏章,奏章大致是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财货与赋税不足以供给对将士的赏赐,于是以职官为赏赐的办法便兴起了;身着青、绯色朝服的人混杂在官府衙役中间,金鱼袋和紫衣普遍赏赐给地位微贱的人们。诱导人们的方法,只有名誉与利益,名誉接近虚无但对教化来说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实际但对德行培养来说却是次要的。只给人实际利益而不以虚无的名誉加以补益,就会耗尽资财使物力难以供给;只给人虚无的名誉而不以实际利益相配,就会近乎欺骗使人心不能归附。如今的员外、试官,与勋官、散官、爵号很类似,虽然授给这种官衔不用消耗薪俸,也不占去名额,但是对于那些冲锋陷阵、排忧解难的人,是用这种官衔来奖赏他们的,对于那些竭尽全力、做出功绩的人,也是用这种官衔来酬报他们的。倘若进献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试官的官衔,那么他们必然会相互谈论说:‘我们舍生忘死才得到官衔,这些人因进献瓜果而得到官衔,这是国家把我们的性命看得同瓜果一样了。’把人看得如同草木,谁还能为国家效力呢!现在陛下既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地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那么,对以后立下功劳的人,将用什么作为奖赏呢!”
陆贽供职翰林院,受到德宗的亲近信任,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必定要与陆贽商量,所以当时人们把他叫作内相,德宗无论到哪里一定要有陆贽陪同。然而陆贽常常直言劝谏,违逆德宗的意旨,卢杞虽被贬官,但德宗内心仍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述卢杞奸诈邪恶导致变乱,德宗虽然表面上认同,其实心中很不高兴。
文本二:
臣听说唐朝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能担当帝王的辅佐之任,学问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事理人情,言语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智慧与子房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才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通晓天下人的心志。但他很不幸,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劝谏;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的;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排斥小人以消除百姓的祸患,珍惜名誉、宝器以授予有功之人,像这些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德宗能完全采纳陆贽的进言,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
三(2023届T8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 —15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 公仲①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公A 仲B之C军D二E十F万G景H翠I以J楚K之L众M临N山O而P救Q之R秦S必T无U功
答案:GMR
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解释:句意为有韩相国公仲的军队二十万,还有景翠率领的楚国的军队,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有收获。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公旦,即姬旦,周文王之子,“三王”之一,留下“周公吐哺”的佳话。
B. 圭,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等典礼时拿的玉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
C. 三鼓,文中“三鼓之”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都是“击三次鼓”之意。
D. 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
答案A (周公不是三王之一。三王是指夏禹、商汤、周武王。)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
B. 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算,事实证明了陈轸的先知。
C. 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
D. 甘茂作为宜阳之役的秦军主帅,面对困境,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
答案C (不是赵累直接劝说景翠,而是给周君的建议。)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
(2) 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
答案
(1)我听说韩国国相仲侈是个聪明能干的人,熟悉诸侯间的事情,大概能够避免宜阳的危亡。
(巧士:聪明能干/心思灵敏的人。习:熟悉。殆:大概。字词各1分,大意1分)
(2)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的力量来使我窘迫。(“拔”“穷”各1分,大意2分)
(拔:攻下,夺取。挫:本义“折断”此处译为阻挠/使……受挫。穷:使……窘迫。字词各1分,大意1分)
15.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秦国最终攻下宜阳的原因。(3分)
答案① 秦国君臣同心,求胜意志强。②韩国相国韩仲侈的狡诈多智被诸侯识破。③其他诸侯各国如楚国、东周持观望态度。(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你认为这次战事会怎样?”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国攻破。”赧王说:“宜阳方圆八里,英勇善战的士兵十万,粮食足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附近)有韩相国公仲的军队二十万,还有景翠率领的楚国的军队,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有收获。”赵累回答说:“秦将甘茂,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攻打宜阳如果能建立功勋,那么他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攻不下宜阳,那么他就不能在秦国站住脚。秦王(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建议去攻打宜阳,如果攻不下宜阳,秦王会感到耻辱。所以我说能够攻下宜阳。”周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呢?”赵累回答说:“请您对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达到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上柱国,即使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但如果不取胜,就必定是死罪。不如避开秦兵援助宜阳。(等秦国攻下宜阳),你再出兵,秦国担心你趁他疲惫时进攻他,就一定会拿出宝物贿赂你,公仲认为(慕:思,估计)你是为了他韩国去攻打秦国,也一定会拿出所有宝物送给你。””秦军攻陷宜阳以后,楚将景翠果真出兵了。秦国害怕,赶紧献出煮枣城。韩国果然也献出贵重的宝物。景翠从秦国得到了煮枣城,从韩国得到了宝物,因而感激东周。
材料二:
秦军攻打韩国的宜阳。楚怀王对陈轸说:“我听说韩国国相仲侈是个聪明能干的人,熟悉诸侯间的事情,大概能够避免宜阳的危亡。因为他一定能避免宜阳的危亡,所以我想先替他据守宜阳,以此使他们更加感激我们。”陈轸回答说:“放弃这种想法,大王不要据守宜阳。凭韩相公仲侈的智慧,在宜阳陷入了困境。如今山泽中的野兽,没有比麋鹿更狡猾的。麋鹿知道猎人张开大网,要前来把它赶到网里去,于是它调过头跑来顶人,这样经过许多次。猎人了解了它的狡诈习性,举着网伪装前进,麋鹿因此被捕获了。如今诸侯明知道这里有许多狡诈的伎俩,举着网伪装前进的人一定很多。放弃这种打算,大王不要据守宜阳。韩侈的聪明才智,在这里陷入困境了。”楚怀王听了他的话,宜阳果然被秦军占领。陈轸预先已经料到这个结果了。
材料三:
甘茂攻打宜阳,擂罢了三通鼓,而士兵仍然不肯冲锋上阵。秦国的右将军尉对他说:“您不用兵法指挥士兵作战,一定会陷入严重的困境。”甘茂说:“我客居秦国而能当上丞相的原因,是我用攻下宜阳来引得秦王高兴。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的力量来使我窘迫,这就使我没有立功之日了!。请让我明天再击鼓进军,如果再攻不下,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被攻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6~20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有删改)
【注】 ①嘿:同“默”。②涓人:中涓,掌管宫中扫除之役。此指国君近侍。
16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帝A者B与C师D处E王F者G与H友I处J霸K者L与MN处O亡P国Q与R役S处
答案:EJ0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寡人”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意为寡德( 即缺少德行)之人。君主常“称孤道寡”。
B .“ 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C .“ 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意义相同。
D .“ 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
答案A [A 项,“ 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君主常……”错误,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选项表述缩小了范围。]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 .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D .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燕国士兵作战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
答案C [C 项,“ 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错误,“ 千里之马至者三”中“三”是虚数,形容很多。]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答案](1) 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
(2) 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解析](1) 诎指,卑躬曲节。事,侍奉。北面,屈居下位。则百( 于)己者至,省略句。(2) 诚,如果。致士,罗致、招揽人才。见事,被重用,见,表被动。况贤于隗者,状语后置。
★20.《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动”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3 分)
[答案]①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励精图治。②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③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④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齐国强大起来。
[解析]“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的意思: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机收手,会有收获。由“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得出: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实现雄心壮志。由“故往见郭隗先生”“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 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得出: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由“‘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得出: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由“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 烧其宫室宗庙”得出: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齐国强大起来。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我国内乱,突袭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呵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拜访那些贤臣,天下的贤者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 消息传开,) 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生活过得安乐舒适,不畏惧战争。于是昭王就以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赵、魏、韩三晋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
三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四年,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诸侯振恐。张仪说魏襄王曰:“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夫A诸B侯C之D约E从F盟G洹H水I之J上K结L为M兄N弟O以P相Q坚R也
答案FK
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
解析:各国联盟抗击秦国,在洹水结盟,成为兄弟关系来互相支持。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约从,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称为“约从”。后可指军事上的联盟战略。
B .赐骸骨,即“乞骸骨” ,是大臣请求辞官的婉辞,意为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C.名实,指名称与实际或名与利。文中指后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名实”意思不同。
D .宗室,即宗族,特指与国君、帝王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宗族,犹言皇族。在文中即为此意。
答案D [文中的宗室,犹言大宗,指事物的本源。原文意思是周是天下的宗主。]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秦军大败韩军后,在张仪的一番劝说下,魏襄王最终背弃了南北合纵抗秦的盟约,并请托张仪向秦国求和。
B.面对秦王的两难选择,张仪提议应征讨韩国,掌握天下的地图和户籍,挟持天子号令天下,成就帝王大业。
C .司马错认为,攻打韩国会使其与周王室齐心协力共同抗秦,并且齐、赵、楚、魏也必定会联合起来帮助周、韩。
D .张仪主张出兵三川,以争利于天下;而司马错则认为谋求增加土地、使百姓富足、广施恩德等做法更为基础。
答案C [文中并未体现“齐、赵、楚、魏也必定会联合起来帮助周、韩”。]
2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
(2)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
[答案](1) 魏襄王就背弃了合纵抗秦的盟约,并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
(2) 所以攻占一个国家,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残暴;占尽天下的利益,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贪婪。
[解析](1) 乃,就。倍,背弃。因,通过。成,求和。(2) 拔,攻占。而,却。以为,认为。利,利益。
★25.司马错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王的?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①首先提出建立王业的三个条件。②然后明确秦国的国情。③最后指出伐蜀的好处及攻韩的弊端。
【参考译文】
周慎靓王定三年( 公元前318年),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联合讨伐秦国。秦国出兵迎敌,五国联军都败退而回。周慎靓王定四年( 公元前317年),秦国在脩鱼大败韩国军队,杀死八万人。各国震惊。张仪劝说魏襄王说:“各国联盟抗击秦国,在洹水结盟,成为兄弟关系来互相支持。可现在同一父母的亲兄弟间,有时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而各国想靠反复无常的苏秦的计谋战败秦国,显而易见是不可能成功的。大王如果您确实不想臣服于秦国,秦国就会出兵攻打河外,那时,赵国的军队就无法南下,魏国的军队也不能北上,合纵的通道被隔绝,大王您的国家要想没有危险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希望大王慎重,并且周密地拿出对策,请允许我辞去官职。”魏襄王就背弃了合纵抗秦的盟约,并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张仪回到秦国,重新恢复国相的职位。周慎靓王定五年( 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互相攻击,都派人向秦国请求救援。秦惠王打算乘机出兵讨伐蜀国,但又考虑蜀道狭窄艰险,难以到达,而韩国又来侵犯,所以一直犹豫不决。秦将司马错建议秦惠王伐蜀。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国保持亲善关系,然后出兵攻打三川一带,夺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两周的都城,占据象征王权的九鼎,掌握天下的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反抗的,这就是您帝王的大业。我听说,争夺名望要到朝廷,争夺利益要到集市。现在三川一带与周朝王室,就如同天下的朝廷和集市,大王您不到那儿去争,反倒去争夺边远的戎狄小族,这离统一天下的帝王大业太远了啊!”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要使军队强盛必须先使百姓富裕起来,要想称王天下必须广泛树立恩德,具备这三个条件,帝王大业自然就成功了。现在大王的土地面积狭小,老百姓还很贫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做起。蜀国是西南偏远的小国,又居于戎狄族首领的位置,而且有像夏桀和商纣一样的祸乱;以秦国的强兵去攻蜀国,犹如用豺狼驱赶羊群一般。所以攻占一个国家,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残暴;占尽天下的利益,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贪婪。这样看来,我们一次用兵就能名利双收,还能获得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落个恶名,也
未必得到什么好处,并且还蒙受不仁不义的罪名,进攻的只是一个天下人所不愿得到的地方,这可太危险了。请让我说说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的宗主;齐国,是韩国的盟国。当周朝自知要失去重器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三川一带的时候,两国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赵国的支持,争取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的和解,甚至毫不吝惜地把九鼎送给楚,把土地割给魏国,那么大王您无法阻止。这就是我说的危险。所以出兵攻打蜀国才是万全之策。”秦惠王接受了司马错的计谋,出兵攻打蜀国。蜀国归附于秦国后,秦国因而更加强盛富裕,更轻视周围各国。
(三)文言断句与文化常识结合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遗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威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
【注】①抑抗:缩小与夸张。②亹亹(weǐ):不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A.从文化常识看,句中的“永平”“建初”等年号表示时间,所以“固自水平中始”与“至建初中”后都应该断开。
B从句意看,“潜精积思二十年”是“诏的具体内容,所以“受诏潜精积思二十年”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C.从语法角度分析,“重”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当世”的谓语,与“其书”构成动宾结构,故“其书”后要断开。
D.从句间关系看,“重其书”是“当世”“莫不讽诵焉”的原因,所以“莫不讽诵焉”前应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尧是传说中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其为“五帝"之一,是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
B.宾客是指古代同宗族出身的或投靠依附王侯贵族并为其效命的门客,文中指窦氏的族人。
C.《汉书》是中国第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论是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多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有时也是作者的讽喻或感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写诗作文,长大后博览群书,不拘泥
于一家学说;刚成年就向刘苍荐才并被接纳。
B.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C.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时,他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都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
D.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后来遭到种兢挟私报复,被害致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4分)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4分)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3分)
答案:
1A.这两个年号之后都不应断开,因为是作为状语修饰后文“受诏”“乃成”两个谓语的。B.错误,此处“受诏”是谓宾结构,应在“诏”后断开。D.“莫不讽诵焉”前有主语“学者”,应在“学者”前断开。
译文:班固自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令,潜心研究二十多年,直到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学界非常重视他的著作,学者没有不吟诵的。故选:C。
2B.“同宗族出身”和“指窦氏的族人”错误。
3C.“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转写他们的本纪”不是班固,原文“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可见是当时的“史臣”的做法。
4①为……所:被;自明:自己申辩清楚;阙:朝廷;具:详细地。
译文: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疾行感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
②会:正赶上;闻:听说;引:带领军队;坐:获罪。
译文: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班固便带兵返回了。等到窦宪失势时,班固首先获罪并被免官。
5从“论曰”一段来看,“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是他的优点,即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尽的记录;极有文采,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而“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是他的缺点,即看轻仁义和气节。
(四)整张试卷(断句主观题)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 3月月考试卷(新高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 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注重夫妇、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而在婚姻之中,古人尤以夫妇为重。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只有夫妻和顺,才有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康。子嗣是家庭的希望,代表着家庭的未来。古人还尤其重视教子,《格言联璧 ·齐家类》云: “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把教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今天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子,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德行教育和规矩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扣好人生 “第一粒扣子 ”的教育。
在家庭之中,家教与家风又是什么关系呢?简而言之,家教是一个家庭的教化,它可以体现为家训、族规,也可以体现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风则是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风尚气质,是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共享的精气神。中国古代的家教、家风建设,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父训母教,言传身教。在古代,父亲读书有文化,作用更多体现在规矩的制订上;而母亲一生围着家庭转,她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在规矩的实践与维护上。父训母教的配合,其实也就是言传身教的配合,它让家教不仅具有高度,更具有温度。今天,中国的家庭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父亲有文化,母亲也有文化;父亲有工作,母亲也有工作。正因为如此,相互协作、言传身教才显得格外重要。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丧偶式育儿,为什么这种育儿方式如此招人反感呢?就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不够。
第二,德育优先,底线思维。德行不是一句空谈,而是体现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的方方面面。《朱子家训》云: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这其实表现的就是古代仁爱的美德。另外,中国所有的家训、家教都不是顶点设计,而是底线教育。不求贵而求不贱,不求富而求不饥,不求立而求不倾,不求达而求不败,这样的底线思维,是中国古代家教最重要的智慧之一。近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官员落马,他们忏悔的时候,往往会谈到丧失理想信念,突破人生底线,这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这就从反面彰显了德育优先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
第三,化家为国,家国一体。古代讲家国同构,家庭道德可以外化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家庭秩序也可以外化为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正因为如此,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才会成为古人为政的基本认识。中国古代的家训、家教虽然立足于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朱子家训》云: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但是做官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要心存君国,志在圣贤。这是中国古代家教的特点,它不仅考虑着家庭,也考虑着国家,这让中国的家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个领域,同时与家道和国运密切相关。古往今来,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迹。
(摘编自《光明日报》,徐倩阳《蒙曼:家风正 国运兴》)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一个 “健全 ”,一个 “加强 ”,再次彰显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家庭教育这件 “家事 ”不是一件小事,不仅是家庭的私事,而且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全局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正视当下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如部分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把孩子看成 “私人财产 ”,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全面健康发展;家校社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与交流,家庭教育被卷入学校化和知识化的误区;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的力度不足, “教 ”上不同频, “育 ”上难共振;等等。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 “家事 ”,家长应担起家庭建设的主体责任,树立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责任意识,家长要正身、正言、正行;家长要站在少年儿童的立场,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 “第一粒扣子 ”;家长还要树立和落实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的家庭教育理念,多花点时间与孩子开展有意义、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给孩子讲好 “人生第一课 ”。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 “家事 ”,需要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事关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事关培养党和国家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正家而天下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可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 “家事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统一、协同育人,共同画好培养健康下一代的 “同心圆 ”。家长应让家庭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域,让家庭教育回归和创造美好;学校要贯彻 “家长是学校的同路人 ”的办学策略,实施开放办学,让家长成为家校共建的积极因素和有效资源;全社会应该关心并支持家庭教育,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加大家庭教育指导资源的开发力度;家校社要构建起全员沟通、全程协同、全方位互补的 “大育人 ”格局。
(摘编自荆楚网,叶青《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庭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好的家教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德行教育和规矩教育。
B.在家庭、家教、家风中,家庭是基础,家风是家庭的精气神,家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C.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职责发生了变化,现在父母的共同教育不如传统的父训母教的效果好。
D.部分家长把孩子看成“私人财产”,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发展,所以此类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家庭、家教和家风的关系,相较而言材料一对此的论述更详细。
B.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只希望孩子能坚守底线,并不奢求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
C.党的二十大报告关注家庭教育,表明家庭教育很重要,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不是小事。
D.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各有其责,应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曾子的妻子为哄孩子欺骗他说要杀猪给他吃,曾子听后真的把猪杀了。
B.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决定把家迁到学校附近。
C.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身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激励他忠君爱国。
D.司马光写了一篇《训俭示康》,告诉他的儿子要做一个节俭的人。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家庭教育”,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因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而母亲管教不了,作为高中生的李明逐渐养成了旷课、沉迷网游甚至偷窃的恶习。请结合两则材料,给李明的父母提几条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旅行 梁实秋
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殍,失掉最后的权益 ——寿终正寝。
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 “卧游 ”,所谓 “一动不如一静 ”。说穿了, “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
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 ——葬在湖边山上。
古人云: “一生能着几两屐? ”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
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 ——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携带铺盖究竟还容易办得到,但是没听说过带着床旅行的,天下的床很少没有臭虫设备的。我很怀疑一个人于整夜输血之后,第二天还有多少精神游山逛水。我有一个朋友发明了一种服装,按着他的头躯四肢的尺寸做了一件天衣无缝的睡衣,人钻在睡衣里面,只留眼前两个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绝 ——只是那样子有些像是 KKK,夜晚出来曾经几乎吓死一个人!
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 “滑竿 ”“架子车 ”都比飞机有趣。 “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那是神仙生涯。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钻出钻进;我们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我惋惜弥尔顿所称述的中土有 “挂帆之车 ”尚不曾坐过。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 “衣帽自看 ”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 【注】 起。刘伶 “死便埋我 ”,也不是准备横死。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 ——逃避人间的丑恶。
“大隐藏人海 ”,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地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地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虽无勇气披发入山,至少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地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里特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 “如果你说路那边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侣也许闻不见。如果你指着远处的一件东西,你的伴侣也许是近视的,还得戴上眼镜看。 ”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
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到美国落基山上旅行过的人告诉我,在山上若是遇见另一个旅客,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脱帽招呼,寒暄一两句。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
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 “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 ”,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地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
(有删改)
【注】青纱帐:借指夏秋间田野里大片长得又高又密的高粱、玉米等。高粱或者玉米长高了地里可以藏人,这时候往往土匪盛行,此处代指遭遇土匪。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怕旅行,但贫者与富者各有其因,贫者担心离乡背井后客死他乡,而富者认为他乡的山川形胜都差不多,动不如静。
B.作者回忆自己小学生时的郊外踏青和外祖母一生的唯一一次旅行,都是为了表明中国人出门旅行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情。
C.关于旅途之苦,和大部分人认为的是原始落后的交通工具所致不同,在作者看来是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等。
D.旅行在大自然里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一则因为旅行中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占少数,二则因为旅行途中的孤独。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寿终正寝”称为“最后的权益”,说富人挂画当“卧游”等,行文语调诙谐幽默,读来忍俊不禁。
B.文章擅长对比来强化所达之意,如中国人怕旅行与某些国度爱旅行形成对比,旅行的苦恼与乐趣形成对比。
C.“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旅行的苦恼,又引起下文旅行的乐趣。
D.文章比喻自带情感,如写沉闷之人,用“泥塑木雕”“死鱼之不张嘴”为喻,体现作者对此类人的反感。
8.作者说旅行“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苦恼”呢?请从两个方面简要概括作答。
(4分)
9.古人认为:“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梁实秋这篇文章引用甚多,你认为属于“掉书袋”,卖弄学识吗?请结合文本举例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 从王世积伐陈,陷阵有功,进位上开府。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别路邀贼,大破之。后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寇。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败,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东。升楼射之,无不 应弦而倒。选壮士击之,斩获略尽。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千,加以城池不固,为贼冲击,崩毁相继。 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月余,朔州总管杨义臣以兵来援,合击大 破之。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 帝甚信之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于帝。帝曰: “公,主人也。 ”赐坐齐王暕之上。岁余,复位。明年,攻高丽武厉城,破之, 赐爵苑丘侯。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景独无关涉。帝曰: “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 ”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十二年,帝令景营辽东战具于北平。会幽州贼杨仲绪率众万馀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 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十将六七,景抚循之,一无离叛。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鞨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节选自《隋书·李景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帝A甚B信C之D车E驾F西G巡H至I天J水K景L献M食N于O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与“惑而不从师”(《师说》)两句中的“从”含义不同。
B.应弦而倒,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文中用来说明李景射术精湛。
C.“合击大破之”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两句中的“破”含义相同。
D.赐爵,赐予爵位。周天子赐爵,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景两次出击突厥,先是跟从史万岁出兵大斤山,大败突厥。后来又率领几百士兵增援代州总管韩洪,与敌军力战三天,杀死众多敌兵。
B.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李景发兵迎战。杨谅派遣刘嵩袭击李景,两军在城东交战。李景登上城楼,搭弓射箭,箭不虚发,敌人应弦而倒。
C.李景不擅长智谋权术,但是他的忠心正直被当时的人所赞许。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朝中大臣的子弟大多参与其中,可是李景却与此无关。
D.李景面对粮食布帛堆积如山的辽东军资,虽然正在遭逢战乱,但是他也一点都不据为私有。契丹、靺鞨各部因此感念他的恩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
(2)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
14.李景深受皇帝敬重,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岑诗首联用“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
B.杜诗所写之马曾经毛骨出众,即使现在又老又病,也驯良有素,还依旧为诗人尽心尽力,这不能不让诗人替它伤心。
C.岑诗和杜诗情感丰富而含蓄,岑诗的“怀”,杜诗的“沉吟”,都书写了诗人对统治者愤懑不满的情绪。
D.岑诗长于描写边塞富有特色的景物,善于寓情于景,杜诗长于选取典型意义的事物,语言凝练,风格沉郁。
16.这两首诗中,“马”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循循善诱,使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借“月”表达不同的情感,《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借“月”烘托四周环境的寂静,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酬“月”来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制造大国,高技能人才的“优势”便是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所在。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也是强国之基。技能人才不仅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基础,也是支撑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前不久,中国 C919大型客机获得型号合格证,很快,中国人便能乘坐自己的大飞机冲上云霄。而在这背后,我国的高技能人才起到了① 的作用。
从鲁班、李冰、沈括这样的工匠大师到如今航空航天、高铁制造等领域的大国工匠,工匠精神 ② ,内化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上再创辉煌。 “华龙一号”340多吨穹顶吊装最大误差不超过 1毫米,中国最大单体建筑平移工程的滑行精准度是 2毫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范围授时精度优于 20纳秒 ……毫厘之间,见证的是“中国精度”,展示的是“大匠”风范。
以技术为生命,以创新为导向,不断追求卓越,在 ③ 的时代发展中,传承工匠精神,牢牢把握技术话语权,为创新中国汲取最蓬勃的动能,让工匠精神折射出时代发展新气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两组复句改成两个单句。可以调整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并说明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吃辣真的太爽了,对于喜欢吃辣的人来说,水煮鱼、麻辣香锅、麻辣烫、麻辣火锅 ……简直就是 “痛,并快乐着 ”。
实际上食物中含有的辛辣成分,是一部分植物保护自己的一种防御手段。而 “辣味 ”也并不是一种味觉, ① ,这种痛觉会充斥着口腔和鼻腔。痛觉感受器被激活时还会刺激大脑主动释放内啡肽,内啡肽又可促进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快感,所以吃辣会让人感觉很痛快。
辛辣的食物不仅能让菜肴味道加倍,常吃辣对健康也有益处。首先, ② 。辣椒可是蔬菜中的 “维生素 C之王 ”,不同品种的辣椒的维生素 C含量依次为甜椒、彩椒、小红尖辣椒、青尖椒。其次,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潜在的保护心脏和抗肿瘤作用,食用辛辣食物可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尤其是心脏病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再次,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辛辣食物与高血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辣椒素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促进血管舒张。还有,可能有助于减肥。辣椒素干预可作用于脂肪组织的辣椒素受体,抑制脂肪合成和预防肥胖。所以吃的辣比较清淡能提高代谢,对减肥可能有用,但是很多人吃的辣比较油腻,反而可能发胖。
虽然研究表明吃辣对健康有很多益处, ③ 。过度吃辣反而会导致口腔溃疡、胃疼、腹泻等疾病发生,危害健康。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辣味”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B.“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C.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D.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路自比南山生长的竹子,不须煣烤加工,自然长得笔挺。把它砍下来,做成竹箭,就能射穿犀牛的厚皮。那又何必还要学习呢?孔子则说,“如果把竹箭的后尾装上硬羽,箭首装上磨得尖锐的箭头,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吗?”子路由此心悦诚服,拜入孔门。
唐时怀素拜邬彤为师学习书法。邬彤是“草圣”张旭的弟子,邬彤倾囊传授。有一天他对怀素说,张旭学书法不是拿着字帖学的,而是去看秋风吹过,孤蓬在天上飞的样子,他看到风吹过来,沙子在天空中盘旋的样子,他觉得这才是书法的范本。最终,怀素的草书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校团委将组织以“我的成才观”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 3月月考试卷(新高考)
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家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家教是一个家庭的教化,它可以体现为家训、族规,也可以体现为父母的言传身教”。C.“现在父母的共同教育不如传统的父训母教的效果好”分析不当,原文没有进行这样的比较,也不符合事实。D.“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发展,所以此类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错误。因果颠倒,“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是原因,不是结果。故选A。
2.B【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只希望孩子能坚守底线,并不奢求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不合文意,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是“德育优先,底线思维……中国所有的家训、家教都不是顶点设计,而是底线教育”,表达的意思是对孩子的教育强调德育优先和底线思维,而不是只希望孩子能坚守底线而不奢求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故选B。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侧重阐述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特点。B.强调孟子的母亲重视外部的环境因素,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B。
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特点。②材料二侧重阐述家庭教育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全局事以及如何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庭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内容侧重点的能力。
首先梳理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内容的侧重点,最后整合并分点作答。
由“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之中,家教与家风又是什么关系呢?”“中国古代的家教、家风建设,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可概括出:材料一侧重阐述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家教、家风建设的突出特点。
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个‘健全’,一个‘加强’……不仅是家庭的私事,而且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全局事”“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家长……”“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高度……”“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家庭……”可概括出:材料二侧重阐述家庭教育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全局事以及如何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庭教育。
5.①父亲要多回家看看,多与李明沟通,多陪伴李明,加强对李明的教育。②夫妻之间分工协作,在教育孩子上加强配合,言传身教,培育良好的家风。③重视对李明的底线教育和道德教育。④帮助李明树立家国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⑤多与学校、老师沟通,促进家校共育。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行应用分析的能力。
首先通读两则材料,理解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李明存在的问题,结合材料给李明的父母提出建议;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由“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家长还要树立和落实‘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的家庭教育理念,多花点时间与孩子开展有意义、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可知李明缺少父亲的陪伴和关爱,可概括出:父亲要多回家看看,多与李明沟通,多陪伴李明,加强对李明的教育。
由“因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而母亲管教不了”可知:在对李明的教育上,父亲缺失,母亲则管教不了;结合材料“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丧偶式育儿,为什么这种育儿方式如此招人反感呢?就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不够”“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家长应担起家庭建设的主体责任,树立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责任意识,家长要正身、正言、正行”可概括出:夫妻之间分工协作,在教育孩子上加强配合,言传身教,培育良好的家风。
由“作为高中生的李明逐渐养成了旷课、沉迷网游甚至偷窃的恶习”“德育优先,底线思维。德行不是一句空谈,而是体现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的方方面面。《朱子家训》云:‘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这其实表现的就是古代仁爱的美德……不求贵而求不贱,不求富而求不饥,不求立而求不倾,不求达而求不败,这样的底线思维,是中国古代家教最重要的智慧之一……这就从反面彰显了德育优先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可概括出:重视对李明的底线教育和道德教育。
由“化家为国,家国一体。古代讲家国同构,家庭道德可以外化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家庭秩序也可以外化为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正因为如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才会成为古人为政的基本认识。中国古代的家训、家教虽然立足于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可概括出:帮助李明树立家国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由“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统一、协同育人,共同画好培养健康下一代的‘同心圆’。家长应让家庭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域,让家庭教育回归和创造美好;学校要贯彻‘家长是学校的同路人’的办学策略,实施开放办学,让家长成为家校共建的积极因素和有效资源;全社会应该关心并支持家庭教育,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加大家庭教育指导资源的开发力度;家校社要构建起全员沟通、全程协同、全方位互补的‘大育人’格局”可概括出:多与学校、老师沟通,促进家校共育。
6.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B.“都是为了表明中国人出门旅行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情”说法错误。由文中“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可知,回忆自己小学生时的郊外踏青和外祖母一生的唯一一次旅行,都是为了表明中国人安土重迁,且外祖母不是出门旅行。C.“关于旅途之苦,和大部分人认为的是原始落后的交通工具所致不同”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并不能由此就得出“大部分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交通工具所致”。D.“一则因为旅行中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占少数”说法错误,于文无据。由文中“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等相关内容可知,并不是旅行中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占少数,而是人的感觉发生了变化。故选A。
7.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如中国人怕旅行与某些国度爱旅行形成对比,旅行的苦恼与乐趣形成对比”说法错误,文中并没有“中国人怕旅行与某些国度爱旅行”的对比,“旅行的苦恼与乐趣”也非对比。故选B。
8.①旅行途中物质条件不好,如行李携带不便、旅行住宿条件差、交通工具不易得等;②旅行途中人事复杂,如关卡检查严苛、车夫舟子不易缠、土匪劫道等。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结合文中“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天下的床很少没有臭虫设备的”“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可知,旅行时存在行李携带不便、旅行住宿条件差、交通工具不易得等困扰,旅行途中物质条件较差;
结合文中“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车夫舟子之不易缠”“还要提防青纱帐起”等内容可知,旅行途中人事复杂,如关卡检查严苛、车夫舟子不易缠、土匪劫道等。
9.不属于“掉书袋”:①文章所引是为了显示例句其来有自,真实有趣,如举嵇叔夜头面常不洗的例子,读来有趣;②文章所引并非晦涩难懂,不是卖弄,如引用名言俗语,都是为了更精炼地传情达意;③文章旁征博引,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使行文有雅意。如举嵇叔夜的例子就使人联想到其魏晋之风。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以及引用的作用的能力。
“掉书袋”: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我们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属于“掉书袋”。然后结合文中引用的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
结合文中“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等内容,嵇叔夜头面常不洗的事情是资料文献上真实记载过的,引用此例使内容更加真实有趣,增加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
结合文中“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等内容可以看出,文中引用的名言俗语都是浅显易懂的,读者都能够理解,所引并非晦涩难懂,更不是卖弄,而是为了更加准确精炼地传情达意。
本文中大量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使文章更加雅致。如引用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的例子,就使人联想起魏晋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特立独行的风尚。
10.DHK【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帝十分信任他。皇帝到西边巡视,到了天水,李景向皇帝献上食物。“帝甚信之”中,“之”为“帝”的宾语,结构完整,因此“之”后D处应断开;“西巡”和“至”都作“车驾”的谓语,因此,“至”前H处应断开;“景”是其后“献食于帝”的主语,因此,“景”前K处应断开。故选DHK。
11.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A.“两句中的‘从’含义不同”错误。两句中的“从”都是跟随、跟从的意思。句意:以行军总管的身份跟从王世积讨伐南陈。/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故选A。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契丹、靺鞨各部因此感念他的恩德”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鞨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可知,李景后来将要返回幽州,在半路上遇到敌军,被杀害。契丹、靺鞨向来感念他的恩德,听到死讯没有不流泪的。故选D。
13.(1)李景一边作战一边筑城,士兵们都拼死战斗,多次挫伤敌军的锐气。
(2)在这个时候盗贼像蜂虫一样四起,道路被隔绝,李景于是招募兵卒,来防备意外之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且战且筑”,一边作战一边筑城;“殊死斗”,拼死战斗;“屡”,多次;“锋”,锋芒,锐气。(2)“于时”,在这个时候;“蜂起”,像蜂虫一样四起;“遂”,于是,就;“不虞”,意外之事。
14.①赐座李景,位次在齐王杨暕之上。②直言李景为“我之梁栋”。③称呼李景为李大将军而不直呼其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赐坐齐王暕之上”可知,赐座李景,位次在齐王杨暕之上。②由原文“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可知,直言李景为“我之梁栋”。③由原文“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可知,称呼李景为李大将军而不直呼其名。
参考译文:
李景字道兴,是天水休官人。李景容貌奇伟,力量过人,须髯华美,骁健勇猛,擅长射箭。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的身份跟从王世积讨伐南陈,冲锋陷阵立下功劳,升任上开府。不久跟从史万岁在大斤山攻打突厥,在另一条路上遇到敌军,大败敌军。后来护送义成公主前往突厥,到了恒安,遇上突厥前来侵犯。当时代州总管韩洪被敌军打败,李景率领统属的几百士兵增援他。力战三天,杀死的和俘虏的敌军众多。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李景发兵迎战他。杨谅派遣刘嵩袭击李景,在城东交战。李景登上城楼射杀敌兵,没有谁不应弦而倒。挑选勇健士兵出击,刘嵩士兵被斩杀俘获殆尽。杨谅又派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领精锐部队三万人攻打李景。李景的军士仅仅几千人,加上城池不够坚固,被敌军冲击,相继崩溃毁坏。 李景一边作战一边筑城,士兵们都拼死战斗,多次挫伤敌军的锐气。过了一个多月,朔州总管杨义臣率兵前来增援,合力攻击大败敌军。李景不擅长智谋,但他的忠心正直被当时的人所赞许, 皇帝十分信任他。皇帝到西边巡视,到了天水,李景向皇帝献上食物。皇帝说: “您,是这里的主人。 ”赐坐在齐王杨暕之上。过了一年多,官复原位。第二年,攻打高丽武厉城,攻破城池,赐封苑丘侯。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朝中大臣的子弟大多参与其中,可是李景却与此无关。皇帝说: “您忠诚正直出自天然,是我朝的梁栋。 ”皇帝每每称呼李大将军而不直呼其名,李景就像这样被器重。十二年,皇帝下令李景在北平营造攻打辽东的武器装备。恰逢幽州叛军杨仲绪率领军队一万多人来攻北平,李景统帅兵士打败了他们,斩杀了杨仲绪。 在这个时候盗贼像蜂虫一样四起,道路被隔绝,李景于是招募兵卒,来防备意外之事。后来被高开道包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过了一年多,士兵得脚肿病而死去的十有六七,李景抚慰他们,无一人叛逃。辽东军资大多在他所在的地方,粮食布帛堆积如山,虽然遭逢战乱,但李景一点都不据为私有。后来将要返回幽州,在半路上遇到敌军,被杀害。契丹、靺鞨向来感念他的恩德,听到死讯没有不流泪的,幽、燕人士至今都为他感到悲伤惋惜。
15.C【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书写了诗人对统治者愤懑不满的情绪”错误,属于过度解读。岑诗是“怀乡”“厌战”,杜诗是以“病马”喻自己晚年落魄。故选C。
16.(1)岑诗: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与“晓笛”“秋冰”“马蹄”共同构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营造寂寥苍凉意境,诗人借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之情。(2)杜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岁晚天寒里体弱老病、毛骨一般,却忠诚可感的老病马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病马的浓浓深情,抒发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晚境落寞与无奈的感慨,令人仿佛见到一位老诗人艰难落魄的憔悴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岑诗:首联“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营造寂寥苍凉意境。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诗人借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之情。
杜诗: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既是写给自己所乘之马的一首诗 ,但这病马的身上依然有着作者的影子。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颔联是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岁晚天寒,况且又生病,不能不让人为它伤心。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说病马虽然毛骨一般,但驯良的品性始终如一、忠诚可感,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物微”,既是说病马,又在诉说诗人自身;“沉吟”,既是为马 ,又是为人。因此,整首诗表达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晚境落寞与无奈的感慨,令人仿佛见到一位老诗人艰难落魄的憔悴形象。
17.(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坼”“乾坤”“唯”“尊”“酹”。
18.①中流砥柱②薪火相传③日新月异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中国人乘坐自己的大飞机,说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技能人才功不可没,本句强调我国的高技能人才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故填“中流砥柱”。“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
第二空,前文提到古代的工匠大师鲁班、李冰、沈括,又提到如今航空航天、高铁制造等领域的大国工匠,强调工匠精神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不息。故填“薪火相传”。“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也说薪尽火传。
第三空,前文提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后句又提到工匠精神折射出时代感,可知本句重在强调时代发展的变化快速,故填“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19.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也是强国之基”两个分句主语谓语相同,均是“制造业是”,宾语不同,分别为“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我们需先寻立国再求强国,可改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技能人才不仅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基础,也是支撑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两个分句主谓宾相同,均是“技能人才支撑重要基础”,定语不同,分别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把两个定语合并即可,可改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
20.原句运用三个结构相似、意思相近、字数相当的句子构成排比,凝练集中地列举出“中国精度”事例,表达出对工匠精神的赞美,排比句式整齐,语势充沛,有较强的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列举了三则“中国精度”事例,从“最大误差”“滑行精准度”“授时精度”三个方面展现“中国精度”,三则事例语言结构相似、意思相近、字数相当,构成排比。
列举了“华龙一号”最大误差极小,中国最大单体建筑平移工程的滑行精准度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范围授时精度高,“中国精度”体现的是“大匠”风范和对工匠精神的高度赞美。可概括出:凝练集中地列举出“中国精度”事例,表达出对工匠精神的赞美。
排比的作用有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语言的旋律美。可概括出:排比句式整齐,语势充沛,有较强的感染力。
21.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辣味”表示强调。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B。
22.①而是一种痛觉②补充维生素C③但并不意味着吃辣越多越好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依据前文“而‘辣味’也并不是一种味觉”,后文说“这种痛觉会充斥着口腔和鼻腔”,可推断填的句子应为“而是”引领,故填“而是一种痛觉”;第②处,前文“常吃辣对健康也有益处”说的是辣椒的好处,而后文“辣椒可是蔬菜中的‘维生素 C之王’,不同品种的辣椒的维生素 C含量依次为甜椒、彩椒、小红尖辣椒、青尖椒”主要是说维生素C含量高,据此应填“补充维生素C”;第③处,根据前文“虽然研究表明吃辣对健康有很多益处”,应填表示转折的句子,后文有“过度吃辣反而会导致口腔溃疡、胃疼、腹泻等疾病发生,危害健康”,故应填“但并不意味着吃辣越多越好”。
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南山有竹的故事说明,即使子路本质优良,天赋杰出,好比南山上那株修竹,葱郁挺拔,笔挺如峰,剑指九天,也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怀素学书的故事表明,名师传授虽是基础,但若因此被束缚,不能自己亲身实地地去感受,就不能有所创新,也终将无法学有所成。“圣人无常师”,你的老师存在于任何地方;你也必须有所创造,不能拘泥于某一个老师。
写作时,要围绕“我的成才观”这个中心,注重成才的两个方面,即从师学习的规范性和自我革新的创造性。对此,考生可由材料联想到自己或古今人物学习的情况,如黄庭坚学习晋唐名家书法,不断突破自我,最终自成一家;联想到当今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如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出圈”现象,数字敦煌“出圈”现象等;联想到艺术创作的借鉴问题,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学习借鉴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得成功;等等。总之,要论述对于“学习”与“创新”关系的思考。
立意:
(1)学习为基,创新为魂。
(2)学习,不止在课堂,更在我心。
(3)在学习中打好基础,在创新中成长成才。
例文:
以“学习”为船,以“创新”为桨
“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道出性灵诗人袁枚的创作之道:平时,要积极向前辈、老师学习,厚积学问;写作要展现自己的风格、风韵。“学习”与“创新”之于社会,如同“船”与“桨”,缺一不可。想要成长、成才,要以“学习”为船,厚植根基;以“创新”为桨,推动发展。“学习”前人智慧与力量,可以厚植根基;“创新”当前模式与思维,可以加速发展。
以“学习”为船,厚植根基。古语曾说:“日光之下无新鲜事”,世事如何变化,历史总有相似,前人为人处世之道为后世提供无上智慧、力量。“学习”前人智慧、力量,可以厚积技能,厚植人生发展根基,让人生拥有船只,乘风破浪。古有杜甫在“万卷”书海中徜徉,厚积文学知识,学习前人智慧,奠定人生写作根基,才得以“下笔如有神”;今有范江明潜心学习前人烧制窑瓷的经验,学习前人智慧,奠定烧窑的基础,才能够俘获越窑的千年翠色。前人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总是将丰厚的知识、成熟的经验、无上的智慧,无私传递给后人,奠定后人的发展根基,因此,要想成长成才,应以“学习”为船,厚植根基。
以“创新”为桨,推动发展。《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之于社会,如同船桨,推动社会乘风破浪前进。“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袁枚在下笔之时,注重创新,形成“独抒性灵”的创作风格;“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徐悲鸿改良“传统中国画”,以前无古人的独创形式展现绘画魅力;“新题材老手艺”“老题材新手法”,北大“宝藏男孩”郎佳子彧为面塑艺术注入新机,推动传统经久不衰。因此,要想成长成才,应以“创新”为桨,推动发展。
以“学习”为船,厚植根基;以“创新”为桨,推动发展。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新问题层出不穷,新形势千变万化,作为时代青年,想要成为新时代合格建设者,要以“学习”为船,学习前人智慧、经验、技能,厚植生活根基,增强面对危局的底气;要以“创新”为桨,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增强面对新局的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 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