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有什么区别?
----十三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报告》提出,“积极开发休闲度假产品。(1)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完善5A级、4A级景区创建,提升观光旅游品质,清退一批不合格5A级、4A级景区。(2)实施旅游度假区国家标准认定,在省级旅游度假区中,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正式认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借鉴旅游发达国家做法,制定国家旅游休闲区标准,开展创建国家旅游休闲区试点工作”。
这里提出了三个区: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休闲区。这里有几个问题把人搞糊涂了:
1.观光、休闲、度假,这三者是什么关系?“观光”难道不也是“休闲”的一种方式吗?“休闲”与“度假”是什么关系,两者能分开吗?“度假”难道不是“休闲”吗?
2.这3个“区”之间是什么关系?“景区”是只是指观光旅游区吗?一个旅游区不能兼有观光、休闲、度假3个功能吗?举个例子:杭州西湖的观光、休闲、度假这3个功能分得开吗?丽江古城及束河小镇是属于旅游观光区,还是休闲区,或是度假区?长城一般认为是观光的,但北京怀柔古北口长城脚下新建设了一个“古北小镇”景区,里面有特色宾馆、民宿,有仿制酒坊、染坊、会馆、镖局等等,它属于什么类型的旅游区?一日游的占大多数,他们是“观光”,住两、三夜的是“休闲”还是“度假”?
3. A级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休闲区3个牌子,可以重复拿吗?已经是×A级景区能再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吗?国家旅游度假区与国家旅游休闲区能有什么区别?已经是国家旅游度假区了,能再申报国家旅游休闲区吗?到地方上,什么牌子都想拿,拿得越多越好,一可出名,二有政绩,三可涨价,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全国各地是不是再要掀起一个争先恐后地申报、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休闲区的热潮?是不是又要形成一个编制“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休闲区“规划”的热潮?是不是在“A级景区评定委员会”外,再要设立“国家旅游度假区评定委员会”、“国家旅游休闲区评定委员会”?
观光、休闲、度假都属于是旅游的范畴,对于这三者的关系,本人在1995年写的《休闲与都市旅游》一文中对这个问题做过粗略的分析。“休闲与旅游是交叉关系或部分重合关系。科学地说,人们在居住地的休闲活动(如游园、观剧、看电影、参观展览会、逛游乐场)不能称之为旅游。只有离开居住地到异地一定时间以上(如过夜)的休闲活动,才算真正的旅游。严格地说,只有以观光、度假、健身、娱乐、探亲访友为主要目的去异地的休闲活动,才是本来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以公务、商务、文化、学习、考察和研究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尽管有休闲娱乐的活动内容,但不能称之为休闲,而是带有休闲色彩的旅行或旅游。”国民选择观光、度假等不同方式休闲,或者说把观光、休闲、度假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旅游,是大势所起。适应这种需要,因地制宜建设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各类旅游区,引导、推动观光、休闲、度假等综合发展、集成发展,而不是用多个国家标准去割裂它们,由此开展多目繁多的申报、评比活动。从现有的各类A级景区来看,许多景区侧重观光功能,但也有许多景区兼有观光休闲度假功都,有些景区初期以观光为主,后来逐步完善休闲度假功能,向综合性景区提升。从现有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与《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的基本内容大同小异,并无根本区别,尤其是休闲区与度假区更加难以区别。
A级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休闲区,还有乡村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红色旅游示范点、扶贫旅游示范点、智慧旅游试点,再有中国旅游強县、“综合改革示范×”,《报告》又提出“旅游科技创新孵化园”、“研学旅游基地”等等,名目繁多、花样百出,基层旅游局为此忙于申报、评比、检查,苦不堪言!
笔者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创建”、“评定”之类的活动呢?
休闲与都市旅游
1995年9月在上海“都市旅游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收录于《都市旅游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人类行将辞别20世纪,步入21世纪。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休闲与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满足人们休闲和旅游的需求,已成为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文化专家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旅游和休闲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和众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休闲的时代背景
休闲,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
自从人类跨进文明的门槛以后,劳作与休闲就成为人生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不过,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在生产力的低下和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中,休闲只是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它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农民和平民几乎是无缘的。近代工业革命初期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情况依然如此。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转折。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劳工者的抗争,率先在西欧、北美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1910年美国实行每周50小时工作制。1935年国际劳工组织确认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40小时。1949年该组织又确认劳工每年至少享有6天带薪假。从此,休闲开始进入劳动者的生涯之中。
在20世纪后半叶,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社会城市化进程加速,人类文明推陈出新,逐步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人的寿命的延长,退休年龄的提前,工作时间的缩短,带薪假期的延长,弹性工作制、在家工作制的推广,人们的闲暇时间空前增加。到1995 年5月1日,全世界175个国家中,有145个国家实行了5天工作制,其中包括所有发达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各国带薪年休假期为5~32天不等。人类已从权贵休闲时代进入了大众休闲时代。社会学家预测,到21世纪,一些发达国家将实行每周工作35小时和3天休假制。这在新科技革命引发下社会生产力将出现突破性飞跃的时代,是既可望又可即的事。
可以断言,闲暇时间的延长,休闲质量的提高,是人类文明升华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巨大的社会需求,推动着旅游和休闲业的长足猛进。据美国报刊称,美国居民每年休闲娱乐消费达3.4万亿美元。冷战结束后,高科技纷纷运用到休闲娱乐业中,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消费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历来如此。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产业,完全顺理成章。
二、中国的休闲热
“闲”字在中文中,历来是贬义多于褒义。“闲人”、“闲聊”、“闲扯”、“闲荡”、“闲杂”、“游手好闲”等,“有闲者”则是“寄生虫”的代名词。这在“闲”是剥削者专利的时代是可以理解的。近年来,“休闲”却成了都市流行的新概念。“休闲服”、“休闲鞋”、“休闲度假”,成了人们尤其是都市居民的热门话题。
“休闲热”的初起是中国改革开放引来社会巨变的产物。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1978~1994年间,在国民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1.6%降到14.5%,城乡居民个人收入所占比重由49.3%升至61.7%;集体收入比重由19.1%升至23.8%,在这种“藏富于民”的总趋势下,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即国民购买食品的支出与其消费总支出之比,作为衡量一国国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如日本,恩格尔系数1951年为51.7%,70年代为28.1%。目前发达国家一般在20%~30%之间。据世界旅游专家分析,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下就具备国内旅游的条件,30%以下就有出国旅游的条件。据1995年第一季度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表明,北京、上海、天津3 个直辖市居民的人均月收入分别为485元、578元、348元,人均月支出分别为401元、466元、301元;其中食品支出分别为179元、249元、160 元,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9.1%、53.4%、53.2%。3市人均文化、教育和娱乐的消费分别占总支出的13%、10%和8%。这表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从纵向上比,10年来在上升,这是目前出现“休闲热”的根由。但从横向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休闲的量与质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休闲热”只是在部分大中城市的部分居民中初显端倪,在全国范围内切不可估计过高。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类型比较
类别
户均年收入
(万元)
户均金融资产
(万元)
占全国家庭总户数比例(%)
自认为家庭生活等级的比例(%)
贫困型
0.5以下
0.3
4
下等,7.2
温饱型
0.5~1
0.9
34
中下等,26.9
小康型
1~3
2.8
55
中等,53.2
富裕型
3~10
8.7
6
中下等,11.9
富豪型
10以上
28
1
上等0.8
料来源:据山西《大同日报》1995年7月24日《城镇家庭五种类型并存》一文制表。
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群体差别将长期存在。据经济专家测算,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五种类型并存。小康型家庭以上占6 0%,中国人休闲和旅游的潜在需求不可低估。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一般地说,人们达到小康水平就有国内旅游的要求和能力,达到富裕水平就有出国旅游的要求和能力。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抽样调查资料,1994年全国国内旅游5.24亿人次,旅游总花费1023.51亿元。其中,城镇居民2.05亿人次,出游率为75.9%,人均旅游消费413元;农村农民出游3.19亿人次,出游率为34.3%,人均旅游消费55元。由此可见,中国的休闲消费和旅游消费市场虽然仍处在初始阶段,但其规模之广、潜力之大,是世界上少有的。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走在消费潮流前列的大城市居民,对于高格调生活的追求和新式休闲观的认同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1995年4月举行的《北京消费者生活观、消费观抽样调查》表明,向往高格调生活和新式休闲观已被多数人视为人生的一大追求。在生活观方面,消费者的选择为:“重视权利”51%,“重视社交”60%,“追求流行感受”62%,“新式休闲”65%,“向往高格调生活”78%,“自我充实”81%,“关心家庭”84%,“关心健康”87%。
种种迹象显示:在这块占世界人口1/5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众休闲时代已经揭开序幕。当然,它的高潮应在下个世纪中叶,即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之时。
三、休闲的定义与分类
尽管社会学家对“休闲”的定义争论不休,公众对“休闲”的理解大相径庭,但有一点确已被世人所认同:“人人有休息和休闲的权利(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无论在城市和乡村,闲暇都是重要的。它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意志、知识、责任感和创造力的自由发展。”(联合国《休闲宪章》。)
按照社会学家的说法,人的生活可分为: ①约束性时间。其中又分为生物本能时间(如睡眠、饮食等)和社会性时间(如工作、受教育和社会义务活动等);②休闲时间(又称为“自由时间”)。
“休闲”的英译是Leisure,语源于拉丁语的Licere,意指生产劳动后的自由时间或自由活动,包含时间与活动两个层面。法国社会学家杜马兹埃(Joffre Dumazedier)在《走向休闲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他的休闲观:“所谓闲暇,就是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的时间,为了休息,为了消遣,或为了培养与谋生无关的智能,以及为了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发挥创造力,是随心所欲活动的总称。”
休闲活动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自主性、自由性、消遣性和参与性。由于人们的地位、阅历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触发其休闲的动机也各异:为满足个人生理和心理的某种需求,或为求知,或为审美,或为社交,或为促进家庭的和谐,或为表现自我、实现自我……
在万千世界、芸芸众生中,虽不乏有人在休闲活动中从事赌博、色情、迷信(不包括正常的宗教信仰和观赏宗教文化——作者注)和吸毒之类颓废行为及其他低级趣味活动,但总体上看,休闲活动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能愉悦身心、焕发精神,健全体魄、锻炼意志,丰富阅历、开阔眼界、广交朋友、圆满家庭,可促进社会的祥和、交流和进步。
都市居民的休闲活动大致可分为(实际上往往是复合型或交叉型):游憩型,娱乐型,购物型,美食型,健身型,艺术型,社交型,回归自然型,精神慰藉型(如进香拜佛或教堂礼拜),自我表现型(或炫耀财产地位,或显示技能胆量等)。
从休闲活动的方式分:单体型,家庭型,群体型。
从休闲空间分:室内型,户外型。从趋势看,追求环境质量、绿色空间、生态平衡的户外休闲活动尤受城市居民的青睐。
从休闲地域分:市区型,市郊型,外地型,海外、国外型。
从休闲时间分:平日工作、家务后的零星空闲型(主要是夜生活);周末和节日型;假期型(年休假、探亲假、婚假、寒暑假等)。
四、休闲与旅游
都市,尤其是国际大都市,是一国或一地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现代化都市往往也是旅游管理、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都市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并举,接待外来旅游者与输出本地旅游者并举,是旅游目的地与客源产出地的统一体。本市居民的休闲活动与外来游客的旅游活动的交织,是发展都市旅游的一大要点。
休闲与旅游是一对孪生姐妹。闲暇时间是旅游的必要条件。没有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就没有旅游活动。旅游是休闲的形式和手段之一,而且是综合性的高层次的休闲活动。它可以把商务、会议、展示、修学、文化等多种专业活动与休闲相结合,没有旅游,休闲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但是,休闲与旅游不能画等号。它们是交叉关系或部分重合关系。科学地说,人们在居住地的休闲活动(如游园、观剧、看电影、参观展览会、逛游乐场)不能称之为旅游。只有离开居住地到异地一定时间以上(如过夜)的休闲活动,才算真正的旅游。严格地说,只有以观光、度假、健身、娱乐、探亲访友为主要目的去异地的休闲活动,才是本来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以公务、商务、文化、学习、考察和研究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尽管有休闲娱乐的活动内容,但不能称之为休闲,而是带有休闲色彩的旅行或旅游。
认识休闲与旅游之间的联系,把为外来游客服务的旅游设施与为本地居民服务的休闲设施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注意休闲与旅游之间的区别,在都市服务设施建设中明确各自的客源市场定位,适当地划分本市休闲者和外来旅游者服务的场所及其功能和设施的特性,同样是为了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既要兼顾又要区分本市居民与外来游客、海外游客与国内游客的多层需要,使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既能共同参与,又能各得其所,是都市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课题。
本市居民休闲需求的迅速增长,要求在都市旅游业的建设中把市内与近郊的休闲设施建设和本市居民的外出旅游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都市旅游部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只注重接待国外和外地旅游者而忽视本地居民休闲需求的倾向亟待纠正。国际旅游、国内接待旅游和本市居民的休闲旅游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才是都市旅游成熟的标志。
五、休闲与都市建设
都市尤其是大都市休闲和旅游的内容、形式、格调及设施,应该发扬本地特色、创时代潮流,成为展示一国、一地时代风貌和历史文化的窗口。
历史的创伤给我国城市建设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在市政建设方面,都市休闲娱乐设施的匮乏和简陋;在城市产业结构上,都市休闲服务业的滞后和薄弱,是多数城市的通病。这10多年来虽有较大改善,但远远不能满足正在兴起的休闲旅游热。当务之急是兴建若干大型、高水平的休闲游乐项目,以满足国内外游客和本市民众的现代生活需求。于是,或洋或古或土的人造景观应运而生,大有锐不可当之势。对此,业界人士亦喜亦忧。喜的是历来被视为“玩物丧志”的游乐场所终于被社会承认,为公众生活之必需;忧的是贪大求全、竞相模仿、盲目上马,后果不容乐观。
从长远看,要真正发挥大都市的休闲和旅游功能,适应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休闲和旅游需求,应该以国际水准为坐标,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整体上加强城市建设:
1.城市总体水平
——高度发达的国民经济。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建立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服务业,三种产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适度超前。
——完备的城市基础建设。建有发达的信息、交通、供水、供热、供电和供气系统。
——高水平的城市管理体系。建立完整的城建、绿化、交通、治安、防灾、防疫、医疗保健等市政配套系统。
——良好的生态环境。各类污染得到有效防治,生态平衡保持良性循环。
——高尚的精神文明。全市有现代化的教育、文化、艺术、新闻、体育、卫生和娱乐设施,全体居民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礼仪礼貌、强烈的旅游意识。建有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会议厅、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高等学府、大剧院及城市中心广场等。
——高水平的国际化环境。符合国际标准的城市图形标识系统,路名牌、指示牌和商店招牌均有中外文对照。用外语播放的广播电视,用外文出版的报刊、地图和宣传品。市民基本普及外语,有强烈的国际意识,懂得国际礼仪的基础知识。
2.旅游资源开发和休闲服务设施建设
——深层次、全面开发各类旅游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系列,自然的和人文的、历史的与现代的旅游项目交相辉映,民族的、地方的和国际的旅游景观相得益彰。
——现代化的交通体系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运组成立体式旅游交通网络。
——标准化的星级饭店系列和非星级的饭店、旅社的标准化管理。为休闲度假者和商务会议者提供功能不同的宾馆饭店。
——完善的旅行社服务系统。国际的与国内的,入境的和出境的,综合性的和专业化的,团队的与散客的,等等。
——以地方风味为主,兼备中西、南北风味的餐饮系列。
——多样化的文娱体育活动、高品位的休闲、旅游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休闲和旅游咨询服务系统。
——旅游质量管理系统。
——旅游安全和救援系统,旅游者人身和财产保险制度。
3.旅游、休闲业经营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的行业管理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多种所有制平等并存和有序竞争的经营体制。
——旅游、休闲业全部从业人员市场化,双向选择的自由职业制度。
——敞开国门、双向开放。既把海外游客请进来,也让本国居民走出去;既把海外旅游、休闲企业放进来,也让本国本市旅游、休闲企业走出去,加入国际市场的大循环和大竞争。
——与国际标准和规范逐步接近、全面接轨。旅游和休闲业及其行业管理、企业经营、法规制度、服务接待的软件标准和软件水平、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价格,逐步接近,最终实现全面接轨。
——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体制。与外国旅游、休闲业界建立政府、民间、企业院所之间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体制。
总之,都市建设和都市旅游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应放开眼界、统揽全局,从城市基础设施、旅游和休闲的行业管理、服务配套设施,人力资源开发和国际合作体制等根本点上破题,写好21世纪的最大朝阳产业——都市旅游和休闲业这篇大文章、新篇章。
【录自《旅坛忧思录》上卷185~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