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405 回复 0

法媒:吃红肉到底有多大健康风险?

[复制链接]

5846

主题

150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735
发表于 2023-4-29 21:13:3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北京
红肉的健康风险一直备受争议,尤其是最近一项研究指出,吃红肉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然而,许多人并没有减少红肉的摄入,而是通过选择更高质量的红肉、避免过度烹饪等方法来降低其对健康的影响。

红肉摄入量与心脏病风险的关系

红肉是指肌肉组织,如牛肉、羊肉、猪肉、驴肉等。按照许多研究的数据,红肉摄入量增加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每日食用过多的红肉,将导致血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同时还会增加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及中风的风险。所以,红肉过量食用以及烹饪方式的选择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成为研究的争论和热点。

一些先前的研究肯定了高蛋白质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有益于改善体重和健康,主张饮食中应包含相当数量的蛋白质,而蛋白质主要来自红肉、禽肉、鱼类及乳制品。然而,能否将红肉保留在健康饮食之中,却因它对心脏健康的潜在不良影响而受到质疑。

经过许多研究之后,有很多证据表明:每日摄入100克红肉的食者,比不吃或少吃红肉的人面临增加的心脏病风险。同样,学者发现不同的烹饪方法,也会对食肉者的心脏健康产生影响。经常吃煎、烤或烤制肉类的人,比频繁吃水煮肉等“凉拌”肉食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


实际上,红肉摄入量与心脏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可能与摄入其他饮食因素的总体质量有关。总体而言,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吃得更健康、更平衡的饮食,能够保护心脏健康,且减少心脏疾病的风险。建议摄入更多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植物蛋白质,红肉则应该有节制地食用。

虽然部分文献证实红肉的健康功效,但是现有的研究数据和临床试验证实,若我们将红肉的摄入量适量,每周不超过70克,就不会增加脂肪和胆固醇或炎症性标志物的含量。另外,坚持以蔬菜为中心的饮食模式,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控制红肉摄入量并实现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

红肉与结肠癌的关系

红肉是指猪肉、牛肉、羊肉等肉类,它们含有高量的脂肪和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为身体提供必要的热量和碳水化合物。但是,由于红肉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高,长期摄入过多的红肉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结肠癌的发病方面。

研究表明,长期高量摄入红肉会导致结肠癌的风险增加。红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被代谢成为次生产物,而这些代谢产物是结肠内的有害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导致细胞DNA损伤和致突变,从而导致癌症。此外,红肉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多环芳烃等是致癌物质,也增加了结肠癌的风险。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表明,摄入红肉与其他坏习惯,比如吸烟和饮酒等行为相关,也与结肠癌风险增加相关。人们常常会把红肉与烧烤、烤肉、炸肉和腌制肉等高温烹饪方法联系在一起。这些烹饪方法会使肉类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氧化和高温热解的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会更多,从而增加人们罹患结肠癌的风险。

为了降低摄入红肉对结肠癌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减少红肉的摄入量,以及选择低脂肪和高蛋白的牛肉。此外,若要吃红肉,也应尽量避免烹饪方法过于烤、炸、煎、腌制等方法,选择清淡的烹饪方式如慢炖等。

如何适量摄入红肉

红肉是指牛肉、猪肉、羊肉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铁和锌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红肉可以保证身体的健康,但饮食过多的红肉却可能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一般来说,一个成年人每天的红肉摄入量应该控制在100-200克左右。超过此摄入量,就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经常食用红肉可导致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此,我们需要适度控制红肉的摄入。

那么,如何在摄入红肉的同时保证健康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减少红肉的摄入量。可以选择适量的白肉和植物蛋白来替代红肉。比如鸡肉、鱼肉、豆腐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以让身体获得足够的营养成分,但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烤红肉、炸红肉等高油、高盐的烹饪方式会减少营养价值,增加热量和钠的摄入,需尽量避免这类方式。最好的烹饪方式是水煮、蒸、炖等,这种方式可以保留红肉的原有的营养成分,尤其是脂肪和胆固醇。

此外,可以通过合理的搭配食品,让身体更好地吸收红肉中的铁元素。比如搭配高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增强铁的吸收效果。可以选择一些生菜、菜花、柠檬、橙子等水果和蔬菜食品。

还需提醒大家遵循养生的饮食规律。不要暴饮暴食或熬夜,长期保持好的饮食、作息规律。推崇多样的、平衡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高蛋白的红肉食品。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规避身体因过量摄入红肉导致的健康问题。

最终,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我们吃什么,还有我们如何吃、何时吃以及与饮食相关的文化和社会因素。通过更加科学的饮食习惯,我们可以保持健康并延长寿命,同时也能享受到美食的乐趣。此话题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讨论,大家纷纷留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校稿:秋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淄博美食网免责声明
1.版权归淄博美食网或原作者所有;
2.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3.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我们依法保留追究权等。客服微信/QQ:5026505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