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M·博格斯和丹尼斯·W·皮特里(Joseph M. Boggs and Dennis W. Petrie)说:“通过使用明亮或饱和的颜色来突出重要的对象,使得该对象突出于背景,这样导演就可以很容易地抓住观众的眼睛”。所以大多数导演在电影中使用颜色亮度的对比来强调重要或有趣的东西。例如,在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总是低低亮度的蓝色或者黑色做为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的背景颜色。红色的色度比蓝色的明亮,所以蓝色背景中的红色灯笼引人注目,得到了强化。
在电影诞生以前,绘画是人们用色彩表达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早期的人们就开始运用简单的天然色彩来图画一些动物,表现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渴望。中世纪的时候,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虽然人们使用色彩的技能越来越高超,但是,他们对于色彩的运用还是停留在潜意识层面。一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绘画和印象主义绘画的诞生才把人们运用色彩的水平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们不再注重色彩的外在形式,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色彩的情感内涵。例如:英国著名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创作的油画作品《贩奴船》。我们看不到具体而清晰的形状,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强烈的内才情感。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说过:我不是画家,但是一个绘画的电影人。可见许多的电影制作者都受到了绘画的影响。
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主观想法的进入,纯客观的方式只是一种理想。电影制作者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也不例外,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拍摄电影、用什么样的颜色去表达情感思想,所有这些都有电影制作者的主观想法。正式因为有了导演个人主观思想的进入,才形成了电影导演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情感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色彩的情感作用其实就是色彩在人们心里的主观情绪的反映。娜塔莉·卡尔莫斯(Nataalie M. Kalmus)说过:“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色彩的心里作用对于导演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导演的主要目的是要直接的控制观众的思想和情感。导演努力地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去诠释完整而新颖的意义和内涵。如果他能够直接的把观众的兴趣和想象力激发起来,那么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色彩的心理作用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可以确定,在银幕上,特定的色彩一定可以引起某些观众的某种情感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