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62 回复 0

【探究娱乐圈的发展逻辑】为何会到如今地步?

[复制链接]

5505

主题

1283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493
发表于 2024-3-21 07:39:5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壹——早期娱乐圈



娱乐圈更为正式的名称应该是演艺圈或者演艺界,泛指从事表演艺术方面事业的人的群体及其生态系统。我们一般认为从事于电影、电视、相声、小品、歌唱、舞蹈、主持等娱乐产业的人士都属于娱乐圈。说白了就是为大众提供娱乐服务的圈子。

娱乐圈里的幕前人群,又被称为“艺人”,说明要想入娱乐圈出人头地,还是得以技艺为立身之本,至少早期是如此。

中国大陆的早期娱乐圈形成于80年代,从业人员大多都是学院派,即通过各类电影学院、戏剧学院、音乐学院等学习演艺技能,毕业以后进入演艺圈,一般都是在电影厂、剧团剧院等国有企业工作,属于体制内,领固定工资,属于工薪族。



那个时候的演员或者歌手,真的只是一种工作岗位,在岗的人,真的就是所谓的“艺人”,是靠演技唱功等职业技能吃饭的。观众也只能通过电视机等固定的渠道和观看固定的演艺作品,才能欣赏到艺人们的表演。

这种属于单向输出,艺人们通过固定渠道向观众输送作品,链条到此就没了,艺人与观众是没有互动的。

所以艺人们的晋升之路是很简单纯粹的,就是提升职业技能,演戏的就提高演技,唱歌的就提高唱功,跳舞的就提高跳功,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走。

这样的娱乐圈,对于观众来说,当然是最好的娱乐圈,艺人们的技艺水平越来越高,涌现出的作品质量就越来越高,观众们的娱乐体验当然是越来越好。像《西游记》(1986年首播)、《三国演义》(1994年首播)、《水浒传》(1998年首播)、《红楼梦》(1987年首播)等中国最为经典的四大名著影视作品,都出自八九十年代,一经推出便是经典之最,此后再无作品可超越。






早期的演艺圈,演员歌手等都是艺人,干的都是有固定编制的工作,岗位收入或许有差别,但没有明星的概念。

在观众的眼里:嗯,那演员瞧着眼熟,演得好,仅此而已。大家都还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空间有限,你演得好又不能给我当饭吃……

贰——娱乐圈成型

改革开放以后,香港、台湾以及国外的娱乐作品纷纷涌入中国大陆,港台娱乐明星的概念开始在中国大陆的观众心中形成,而且国民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享受,这也给了中国大陆娱乐圈发展的时机。



观众们的需求多了,以前的那些国企大厂们自然是忙不过来,供不应求。而且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娱乐市场开始放开,很多民营企业开始参与影视剧作品的制作,演员们的就业选择增多。

而且私营公司的薪酬制度更加灵活,拍摄效率更高,作品数量更多,创意也更丰富,市场竞争力渐渐超过了国企单位,艺人们纷纷跳槽,明星风潮开始兴起,片酬逐步走高。

整个演艺圈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

那个时候的艺人们,经济收入开始摆脱一般的工薪阶层,但整体上还是保持“演艺技能越高,收入越高”的规律。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你就没有成为明星的机会,你就算成为了当红明星,没有持续推出质量较高的作品,也会很快过气,终究还是要靠艺人实力来说话,所以那个阶段的艺人还是以学院派为主。

在本质上,那个时期的观众还是只能通过电视机等固定渠道固定作品来认识艺人,艺人还是只能向观众单向输出,观众想要支持自己喜欢的明星,那就多刷刷剧呗,仅此而已。

作品,就是艺人的职业生命线。

没有好作品,艺人就出不了头,没有作品,他甚至都没有收入。

一直没有好作品,艺人就会一直出不了头,一直没有作品,他的职业生涯都要完蛋。

叁——流量明星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来临。许多产业面临变革,娱乐圈也发生了剧烈变化。

资本力量在互联网上惊喜地发现了流量的利润十分惊人。而在娱乐圈上衍生出来的饭圈,便是流量的主要推手,他们制造了“流量明星”的概念。


以前的资本家们一直觉得,一个明星的培养成本太大,周期太长,来钱太慢,能给资本带来的利润相比也不是很大。一个艺人要成为明星,首先得去考个某某演艺学院学学演技唱功什么的吧,毕业后就是几年时间过去了,然后总得等有好作品面世吧,好作品可遇不可求,又得熬磨一段时间,即便熬出头成为当红明星,被资本方看中,要想维持这位当红明星的人气,就得不断推出好作品(至少不能一直推烂片吧),资本方又得不断在明星上砸钱。

有时候作品烂掉,资本方就得入不敷出。一部超级烂片的问世,甚至能搞垮影视公司。

这是先有作品,再有人的模式。

然而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流量明星”,这是一种“先有人,再有作品”的全新玩法,资本方们终于找到了来钱快、而且还有规模效应的利润收割方式。

所谓的“流量明星”模式,就是一个人想要成为明星,你不用去考什么演艺学院了,只要你长得够好看够有个性,你可以去参加各种选秀、直播等什么的,一旦被资本选中,经过资本包装组成什么男团女团出道,不需要有自己的作品,无论你是翻唱别人的作品还是随便做点啥,资本方都可以在网络上铺天盖地地推广你的形象,营造你的人设,网络上的流量就会汇聚到你的身上,你就有了自己的饭圈。

从此以后,你可以不需要依靠作品来赚钱,你只需要经营自己的人设,就可以光靠饭圈来赚钱啦,这就是所谓的粉丝经济。明星与粉丝不再是单向输出,明星与粉丝是双向互动。明星可以在网络上发布文字、图片、视频,营造真的或者假的人设,粉丝可以对此进行评论、转发、投票甚至直接无限制地打钱赞赏,这种真金白银的互动多刺激。

资本家们发现这种“流量明星”的赚钱模式真的太快太疯狂了,以前的粉丝们除了刷剧以外,无法为自己的爱豆们消费。现在的粉丝,可以无限地为爱豆消费,比如打榜投票、助力赞赏、应援集资、广告品牌消费、明星衍生品消费等等。

一个饭圈所带动起来的流量,就能养活明星团队以及背后的资本方,再也不用花时间去学演艺和打磨作品了,参演作品,只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利润收割渠道。

所以资本力量一直在疯狂助推“流量明星”模式的发展。娱乐圈中就出现了唯流量论,有流量,就有了一切。

明星们能依靠粉丝流量赚取更多的财富,为什么还要花精力去钻研自己的演技唱功?劣币驱逐良币,原本好好的演员辛辛苦苦拍完一部戏,一看别人随便发个微博动态获得的赞赏收入比自己一部戏的片酬还多,他怎么能沉得住气?

人心浮动,娱乐圈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钻研怎么获取流量,演技唱功被放在一边,没必要了啊,有了流量,演技唱功马马虎虎就行啦!

演艺圈如果不是以演艺为本,那就成了笑话,干脆改名叫“流量圈”算了,艺人也可改称为“流量人”。

娱乐圈的崩坏就是由此开始,好作品越来越少,烂作品越来越多。

依附于娱乐圈的饭圈如果恶性发展,还能带来更加不可想象的危害。

由于明星与饭圈的双向互动越来越紧密、组织性也越来越强,造成粉丝的追星思维越来越深、消费行为越来越升级以及饭圈群体组织的共鸣情绪越来越高,这些身处饭圈内的粉丝就很容易将自己的偶像明星神化,爱豆们做什么都是对的,都要坚决拥护。比如涉嫌强奸的吴某,就有粉丝组群商量怎么营救他,堪称群体性脑残。

那些流量明星们,每天被这么多粉丝像祖宗一样供着,难免就会飘起来,将自己视作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的特权阶级。而且这些流量明星们本身就是被资本家打造的明星工厂规模化生产出来的产物,养成周期极短,筛选机制主要看的还是外表造型,连演技实力都能忽略,艺德方面更是靠一边,只要能圈钱,我管你人品咋样!

所以这种明星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明星,本身人品艺德参差不齐,再加上被粉丝们无脑地供着,又有财富资源加持,更加助长了他们内心的腐烂,能做出那些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犯罪的事情来也就不奇怪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淄博美食网免责声明
1.版权归淄博美食网或原作者所有;
2.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3.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我们依法保留追究权等。客服微信/QQ:5026505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