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758 回复 0

独家记忆|清明时令知多少

[复制链接]

5842

主题

150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723
发表于 2024-6-4 07:30:2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北京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QING MING



2019.04.05


又是一年清明日,又是一季草色新。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行清节,既象征着人们对先人的缅怀,也满载着新人对未来的期许。

我们都知道,“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唯一 “晋级”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的节气。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qing



ming



yan




bian




shi



1

清明节与寒食节

据记载,“清明”由节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关联。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相传是春秋时期,国君重耳为纪念晋国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以及祭扫坟墓。中国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到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式。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而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不仅扫墓祭祖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也都被清明节收纳了。

2

清明节与上巳节

其实,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节日的内容——上巳节(古时三月初三),其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陆机有诗云:“迟迟木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就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以踏青游乐活动,在哀悼祖先之馀,顺道漫步青青原野,转换心情。

于是乎,融合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节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合二为一,导致许多地方仍有着清明节吃冷食的风俗,如即墨的鸡蛋和冷饽饽,上海地区的青团……对于吃货来说,这可是不容错过的话题,因此,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介绍“清明时节怎么吃”。

qing



ming




zen




me




chi



(向上滑动启阅)

青团子:

“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这首《吴门竹枝词》说的就是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的江南习俗。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绵软甘甜,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是清明与寒食节时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鸡蛋:

在我国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据相关专家介绍,清明吃鸡蛋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艾叶我们都见过,清明草俗称米菜、佛耳草、鼠曲草,在清明时节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以豆腐干和着韭菜、熏肥肠拌芥菜末作馅儿,包成团子状、圆饼状,或者饺子模样,碧绿剔透,美丽极了。


闽台润饼:

清明吃润饼,在潮汕、福建和台湾很是盛行。其实,润饼的正名还是春饼。泉州、厦门的润饼以面粉为原料烘成薄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香菜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清香可口。晋江的润饼复杂得多,包馅儿多种多样,甚至能摆得满满一桌,令人称奇。


吃饱喝足,也该活动活动了。那么,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踏青赏游,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一起来看吧。

qing



ming




zen




me




wan



1.

荡 秋 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他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唐代秋千十分流行,并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2.

蹴 鞠


蹴鞠是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其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3.

放 风 筝


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

拔 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才开始叫“拔河”。它出现于春秋后期,开始盛于军中,后流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

此外,清明节还有插柳射柳斗鸡蚕花会等不同的民俗文化,因地域不同而进行不同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清明》脍炙人口,勾勒出清明的烟雨迷蒙;“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的《采桑子》另辟新景,称赞清明的盎然生机。一千位诗人,就有一千种清明,下面就让我们来领略“诗话中的清明”。

qing



ming




yu




shi




hua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后登城眺望



刘长卿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


清明假期里,机械学子们不妨祭奠先祖、缅怀烈士,出游赏春、转换心情,在清明时节领略春天的气息。在此,祝愿大家度过一个安全、健康、愉快的假期!


作者:机械工程学院宣传中心 赵暮帆

图片:新华社

编辑:机械工程学院宣传中心 魏郭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