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92 回复 0

央视春晚“失宠”了?数据背后的真相与思考

[复制链接]

1028

主题

0

回帖

309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093
发表于 2025-1-23 17:23:2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北京
春晚:曾经的全民盛宴,如今的 “弃儿”?



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春晚,自1983年进入中国百姓的生活之后,便成了人们年夜饭最好的搭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一些唱衰春晚的声音。有人吐槽节目缺乏新意,有人抱怨广告植入过多,甚至有人高呼 “春晚已死”。这些言论不禁让人深思:在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那承载着无数人回忆的央视春晚,是否真的已经无人问津了呢?是否不再是人们在除夕夜最大的期待?


春晚收视数据大揭秘

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用数据说话。以 2024 年龙年春晚为例,据央视文艺公众号发布的消息,截至 2 月 10 日凌晨 2 时,春晚全媒体累计触达 142 亿人次,较去年增长 29%。其中,15-44 岁年轻用户规模占比达 51.59%,这一数据有力地反驳了 “春晚只是老年人专属” 的观点。

在电视端,春晚的全国电视市场直播总收视份额达 75.61%。其中,总台转播频道总收视份额 46.06%,创近 9 年收视新高;综合频道(CCTV - 1)收视份额 30.84%,创近 11 年收视新高。 而在新媒体端,截至 2 月 10 日 8 时,春晚新媒体直播用户规模达 7.95 亿人,新媒体端直播收视次数 16.89 亿次,比去年增长 15.13%。“竖屏看春晚” 直播播放量 4.23 亿次,较去年提升 48.14%,连续 3 年创新高。春晚相关视频点播播放量 43.63 亿次,比去年同期增加 18.19%。春晚合作项目互动总人次更是高达 553.21 亿次。

社交媒体上,“春晚” 相关话题讨论量达到 267.77 亿次,较去年增长 49.76%。1072 个春晚相关话题轮番占据各平台热搜榜,50 个话题斩获热榜榜首。这一串串惊人的数据,无不彰显着春晚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为什么有些观众不再钟情于春晚?

娱乐选择多样,分散观众注意力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娱乐方式变得琳琅满目。线上娱乐如潮水般涌来,让人目不暇接。打开手机,各类短视频平台上有趣的视频一个接一个,搞笑的段子、精彩的才艺表演、扣人心弦的短剧,随时随地都能让人捧腹大笑或沉浸其中。

在线游戏也吸引着众多玩家,无论是紧张刺激的竞技游戏,还是充满策略的角色扮演游戏,都能让人在虚拟世界中尽情驰骋,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线上演唱会、云音乐节也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全新的视听体验,他们无需亲临现场,就能感受偶像的魅力和音乐的震撼。 这些丰富多样的娱乐选择,让观众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不再局限于除夕夜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

节目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期待

不可否认,春晚在节目质量上确实有所下降。语言类节目作为春晚的重头戏,近年来却创新不足。许多小品情节老套,总是围绕着家庭琐事、职场矛盾展开,缺乏新颖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而且笑点设置生硬,为了搞笑而搞笑,让人难以产生共鸣。比如有的小品一开场就抛出一些网络热梗,却没有将其巧妙地融入剧情,显得突兀又尴尬。

相声节目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传统相声段子反复演绎,新作品又缺乏深度和幽默感,很难给观众带来惊喜。在表演形式上,部分节目也显得过于老套。一些歌舞节目编排缺乏新意,舞台效果平淡无奇,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与其他精心制作的综艺节目相比,春晚在节目创新和制作水平上的优势不再明显。 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春晚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当节目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时,自然会选择放弃观看。


哪些人仍是春晚的忠实拥趸?

承载集体记忆,成为情感寄托

春晚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情感寄托。在过去的岁月里,春晚舞台上诞生了许多经典节目,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比如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生活百态,那些经典台词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这些节目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每当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人们就会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想起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的温馨场景。春晚就像一本承载着岁月记忆的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人们的欢笑与感动,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情感的慰藉。

家庭团聚象征,传承文化习俗

在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春晚,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习俗。春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家庭团聚的象征。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会想尽办法回到家人身边,一起吃年夜饭,一起看春晚。

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分享着美食,讨论着节目,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里。这种温馨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同时,春晚也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节目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戏曲、杂技、武术等,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春晚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


春晚的努力与改变

紧跟时代潮流,融合前沿技术

为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春晚在技术创新方面可谓不遗余力。近年来,春晚舞台上频繁出现 AI、XR 等前沿技术的身影。在 2024 年龙年春晚中,AI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节目制作和舞台呈现。在舞蹈节目《锦鲤》中,通过自由视角拍摄,系统全方位采集演员动作,再经过 AI 制作、AR 实时渲染,为观众带来了人景合一的奇妙视觉感受,让演员们仿佛真的化身为灵动的锦鲤在水中畅游。

而 XR+VP 电影制作模式的引入,更是让春晚舞台实现了虚实融合的极致效果。观众可以跟随李白云游长安,感受千年古都的魅力;也可以看到服饰纹样悬浮于舞台中央,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为节目增添了奇幻色彩,也让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

多元节目内容,涵盖各方特色

在节目内容上,春晚也在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除了传统的歌舞、小品、相声等节目类型,春晚还积极引入新的元素,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2024 年春晚特别节目《华彩梨园》,集合了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多个剧种的经典唱段,让观众大饱耳福。不同剧种的演员们用精湛的技艺,展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春晚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也在春晚舞台上得到了充分展示。2024 年春晚设置了辽宁沈阳、湖南长沙、陕西西安、新疆喀什四个分会场,通过镜头,观众领略到了沈阳的工业文化、长沙的现代都市文化、西安的古都文化以及喀什的西域风情。 这些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春晚的节目内容,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祖国大地的多姿多彩,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结语:春晚的未来之路

央视春晚,作为中国除夕夜的文化盛宴,虽然在当下娱乐多元化的浪潮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它的影响力和价值依然不可忽视。从收视数据来看,春晚依旧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它在传承文化、凝聚家庭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

当然,春晚也需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节目创新不足、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在未来的发展中,春晚应继续紧跟时代步伐,加大创新力度,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更好地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与改进下,春晚能够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再次成为全民期待的文化大餐,陪伴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欢乐、温馨的除夕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淄博美食网免责声明
1.版权归淄博美食网或原作者所有;
2.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3.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我们依法保留追究权等。客服微信/QQ:5026505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