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1年中增加了一千万人。
——据联合国2020年粮食安全报告
近日来,各大媒体纷纷加入节约粮食的报道中,“餐饮浪费可耻,节约粮食光荣”已经成为社会流行语与新风尚。在官方号召下,中国各地迅速掀起“减少餐饮浪费”热潮。过去两天,多地餐饮协会发出“N-1”点餐模式倡议,提倡“10人用餐先点9人餐”的做法,也有餐馆推出半份菜、小份菜,以减少餐饮浪费。
节约粮食绝不是小题大做。有其内因,也有外因,但关键是内因:粮食浪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勤俭持家、节约粮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但自从国人解决温饱之后,粮食浪费的现象就从未间断过。随着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浪费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在全球粮食状况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若再不及时加以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
美食聚会
大型餐馆、中小学生食堂、公共聚餐等区域是粮食浪费的重灾区。据估算,大型聚餐有三分之一的粮食被浪费;全国学生食堂中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
无论是家庭餐桌还是宴会聚餐,浪费粮食的现象十分严重。
随着粮食连年丰收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粮食已不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了,与之相伴的就是浪费,吃不完扔掉已成为习惯。
“舌尖上的浪费”在中国长期存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201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达11.7%。2015年仅餐饮业餐桌上的食物浪费就达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我国粮食虽然实现自给自足,但并不宽裕,根本经不起如此的浪费。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多个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以及国内洪灾影响的当下,餐饮浪费之风显得尤为“刺眼”,警钟长鸣、遏制浪费已是刻不容缓。
习近平: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粮食安全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
时刻关心的问题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讲话 (2020年5月23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时刻关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民以食为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解决老百姓的口粮是天大的事情。
保障粮食安全,既要要扩大生产,进一步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加大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能力建设,又要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延续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建立长效机制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并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对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大胃王吃播催吐浪费粮食
疫情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为我们抓好粮食生产、树立爱粮节粮观念再次敲响了警钟。面对社会上存在的餐桌上铺张奢侈屡禁不止的现象,我们应当从源头上着手,建立起不敢、不能、不想浪费的长效机制,包括建立节俭用餐激励机制、建立铺张浪费惩戒机制、建立节俭消费监督机制等,以刚性的制度约束、狠刹浪费之风。
我国《宪法》第14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任何时候强调都不过时,要解决浪费现象,就必须加强立法、强化监督,从制度上遏制餐饮浪费,将餐饮浪费纳入法治轨道,发挥立法在遏制餐饮浪费上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就餐饮浪费行为制定专门的法律,为禁止餐饮浪费行为的执法和监督提供充分的规范性依据;对于较为严重的餐饮浪费行为,可以根据情况分别设置警告、罚款等处罚措施;建立节俭消费提示制度等,营造良好的餐饮消费环境;在餐饮行业推行科学、节约的消费模式。
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北大荒时的讲话 (2018年9月25日)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否则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从国际情况看,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所以,粮食安全问题是极端重要的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但是从长远来看,应该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把我们饭碗端得更稳、端得更牢。
早在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辛勤插秧的稻农
“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今年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指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在全球粮食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的浪费现象必须制止,很多粮食出口国已收紧政策,我们怎能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指示,敦促通过立法和监管,制止餐饮浪费。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数据,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856亿斤,比去年增加24.2亿斤,创历史新高。在粮食丰收的时节,总书记为何再次强调制止餐饮浪费,重申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首先需要认清一个现实: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四成,土地、水源等农业生产资源紧缺。有十几亿张嘴在吃饭,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速一直快于产量的提高,产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粮食问题关乎国运。继2013年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来,总书记每年都会谈及这个话题。“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其中就包括“保粮食能源安全”。
今年形势较为特殊,疫情、汛情等外部因素与产需现状叠加,后续秋粮生产仍面临挑战。
一些专家指出,因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多个国家粮食减产,加上洪灾等因素,各粮食主产国纷纷喊话停止出口,粮食安全引起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根据公开报道,至少有13个国家出台了限制出口措施,包括越南、泰国、柬埔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等。因为大家都意识到,百年不遇的特大疫情,必然影响全球粮食的生产、收获、加工、存储、交易和运输。再加上蝗灾和洪涝灾害,2020年全球粮食变得更紧张,涨价几乎是必然的。
我国国民历来就有危机意识,任何一届政府也都把粮食安全放在很高的位置。国家高层已经纷纷倡导全社会开展节约粮食运动,大力发扬“餐饮浪费可耻,节约粮食光荣”的社会风气,这至少说明了节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说明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不可盲目乐观。
手捧水稻稻谷收获
中国农业农村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郭书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的粮食进口比例大约是20%,在中美矛盾激化等恶劣的外部局势下,更多中国舆论近期也呼吁增加粮食进口来源的多样化,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从消费侧应对中国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从全球粮食形势看,“吃饭问题可能会成为全球问题,中国必须高度警惕”。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延续
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讲话 (2019年3月5日)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自古以来,勤俭节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民以食为天,食以礼为先。“光盘行动”作为小餐桌上的大文明,是对尊重劳动、珍惜粮食这一良好社会风尚的自觉践行,也是对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延续。我们需要加强对杜绝浪费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思想深处树立节约意识,进而养成节约的行为习惯,做到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消费、文明消费,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节俭型餐饮文化。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浪费粮食是可耻行为,为何熟视无睹?关键是没有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性氛围。国家在这个时候出台政策,加强监管,甚至是立法,说明打击浪费粮食的行为已经刻不容缓。
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至关重要。要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人人节约、人人负责的社会治理新机制,以良好的行为氛围、舆论氛围纠正人们大手大脚的习惯,让新美德替代旧习惯,也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