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837 回复 0

晦涩情感词典:我们的8000种悲伤!

[复制链接]

5505

主题

1283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493
发表于 2023-4-10 10:19:39|来自:四川成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成都


图片来源于 http://image.so.com


当因为没有人理解而无处诉说的记忆被慢慢遗忘时;


当在平时热闹如今空旷的地带感受到人去心空的怪诞时;

当某段关系明明结束了,你仍然感觉它在继续时;

当瞬间产生的想要去信任的冲动又像短路般顷刻熄灭时;

当发现自认为独特的东西不过是他人的复制品时;

当我们从炽热的梦中醒来瞬间被迫接受凛冽的现实时

...

当这些建立在我们共同经验之上的情感没有被人言说,被别人描述,而我们早已沉溺其中时,我们只能痛苦而又绝望地告诉自己:“我,好悲伤呀”,或向他人传达“我,很痛苦”。尽管你对你的悲伤分外恼怒,尽管你自知别人对你的悲伤与痛苦不屑一顾;

也许在悲伤肆虐的青年时代,我们会套用“四娘”的悲伤,诉诸笔尖,告诉自己:“悲伤逆流成河”“45度仰望天空,一半明媚,一半忧伤。”尽管会被扣上“矫情”的帽子,尽管你成河的悲流或明媚的忧伤都无法阻止你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图片来源于 http://image.so.com


“人主要的——实际上,由于人的情感和行为基于知觉,我们可以说完全地,是按照语言所呈现给人的样子而与客体对象生活在一起的”(威廉 冯 洪堡 )文字搭起了限制并定义我们的蓠墙。

晦涩情感词典:拆除悲伤的蓠墙


https://www.zhihu.com


“语言是打开他人心房的钥匙,而我们很多人被自己惯用的词语所限制,却忘记了这些词只不过是他人创造的,所有词都是如此”

德国人John Koening 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创造并编纂了一本《晦涩情感词典》(The Dictionary of Obscure Sorrow)网友戏称:论述了8000种悲伤。

在个词典中他致力于创造语言中所缺少的用于描绘某些感情的词,希望通过语言表达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怪癖和瑕疵,填补所有语言中留下的空洞,并为之命名。

他在TED演讲中介绍了其中几个新词:



希腊语:(Lachesism )渴望灾难(当你在海平面上看到雷雨时,你为暴风雨的到来而欢呼雀跃)

普通话:“愈益”(yuyi)一个人十分渴望再度重温童年时光

波兰语:Jouska:你脑海中国中不断出现,无法停止的假想对话。

德语:Zielschmerz:梦想实现之后随之而来的恐惧。

SONDER:我们都认为自己是人生的主演。

在这些词语中我们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内耗自己的情绪找到了归属;从词语中找寻到了共鸣,达成了你与自己的和解。没关系,这是我突发的午夜的苍凉感(Ameneurosis),那是我对未来提前到来无力感(Adomania);没关系,它是我沉浸在“活着”的感受里,一种忧郁的恍惚(Ambedo);它是突然袭入大脑的荒谬与怪诞感,追问这个世界怎么了(Wytai)


《The Dictionary of Obscure Sorrow》


“英语中没有单词用于表达想要消失的欲望或是暴雨将至的那种可怕的紧张感,或是一个回味深长的眼神接触的火花,或是每次擦肩而过对这生动而繁复的生活的领悟;

没有单词用于表达对一叶知秋的希冀的猜想;或是对见到儿时伙伴的本能的渴望;

没有单词表示你对于人生的一成不变而萌发的恐惧,或者是对它从未发生的恐惧;

没有单词表示对于你自身独一无二性的怀疑或是对于你接受自己平庸的怀疑与悲伤;或是一种死气沉沉的恐惧,因为你已尝遍了所有可能的酸甜苦辣。”

(摘自晦涩情感词典)

当然,这些情感与时代息息相关,当变革进行时,人们的情感同样会产生震荡,这时固守并囿于“老词”无疑会使我们的情感越发显得晦涩,发展出新词,似乎也是顺势而行。

心情词典:“网络疑病症”



(The Book of Human Emotions)


(Tiffany Watt Smith)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也许我们已经对中世纪僧侣们的“倦怠”不再熟悉,但是,也许你会在网络上搜索疾病自我诊断时,经常引发忧虑;也许你还会时常听到手机振动,而产生害怕错过重要讯息的恐慌;或者你经常在操作新技术时紧张而焦虑,甚至愤怒自己在技术面前的无用;情绪研究者将其称为“网络自诊焦虑”(又称作网络疑病症);“手机幻听”;“技术应激”等情绪。


图片来源 http://image.baidu.com


英国作家蒂凡尼 瓦特 史密斯(Tiffany Watt Smith)甚至编著了一本迷人的人的心理情绪史(The Book of Human Emotions)其中就涉及到网络信息社会,人们特有的情感体验。

当这些词语被创造出来后,消极的影响不再被简单地归因于个人和情绪,并被告知缺乏情绪控制的能力。这些词的背后指向了人们对技术的异化的茫然与焦虑,跳出指向个人的传统“焦虑”魔圈。

情绪颗粒度:为什么晦涩情感需要被定义?

情绪颗粒度是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分辨、定义情绪的能力,有大小之分。

颗粒度大:对情绪的感知与分类的能力较弱,表达和描述情绪过于空泛。

颗粒度小:能够感知情绪的细微差异,并能进一步定义、描述表达情绪。(可以能有效地减少我们的日常内耗。

比如:我们经常在描述自己“消极”生活状态时只能诉诸“丧”“抑郁”“虚无”“痛苦”等,但是这些词包罗万象,甚至互相重合,因此无法准确定义自己的情绪状态,甚至会将自己的心理导向原本不在场的消极情绪。

心理学家Barrett研究发现:当你能精确地描述当前发生了什么或是你到底经历了什么的时候,你会更容易找到处理这些情绪的解决方案。因此,增加情绪的概念库,定义分类这些纷繁的晦涩情感,便也能使我们更好地直面消极情绪。

恐晦涩情感:是“癖”不是“病”

当我们所有细微的感受和情绪能够被表达出来时,我们突然有了一种自己被词语甚至那些创造和使用这些词语的无数他们理解的共同感;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怪癖与瑕疵,将他们从精细化的医学领域夺回领地。所谓的精神病人,神经官能症;所谓的“健康”“自然”与“正常”也许只是由于缺乏对晦涩情绪的表达而被构建出来的。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论述了关于话语和知识的合谋。以一种知识考古的方式追根溯源“疯癫”被医学领域、司法体系分割囊括的过程。现代社会将控制之手逐渐扩展到了人们的情绪。现代社会“抑郁症”也许只是人们某种情绪、癖好,却在不断的询问与窃听中告诫为病症,企图诉诸“科学”的治疗手段恢复正常.



《疯癫与文明》福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3版


来源http://www.360doc.com/


将情感上的“癖”置换为“病”,在两性关系中最为常见。人们通常将道德领域的健康与医学领域的健康混为一谈,企图不断用医学健康引导道德健康。诸如,在许多性癖好中,我们也许除了斥为“SM”之外,其余全用“变态”一词收割,将主体要么送到司法体系,要么送到医学领域,要么诉诸道德力量(如“性倒错”)


来源电影《The Lttle Death》


然而,,实际上一旦我们了解了诸如“沉睡性癖好”“恋哭癖”(看见别人哭会产生性快感)等,当我们了解有那么多纷繁的晦涩情绪正在被描述、创造、表达出来时,也许我们会对世界有更好的认识,而非粗暴地使用“变态”一词,竖起攻击的羽毛。



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淄博美食网免责声明
1.版权归淄博美食网或原作者所有;
2.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3.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我们依法保留追究权等。客服微信/QQ:5026505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